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例小说导语设计 导语在一堂课中所占时间通常不会超过5分钟,导语设计也只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分量不大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体会到,一堂成功的课,导语设计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不但是一堂课的开启,设计精当了还能够以悬念迭起诱导学生进入文本,以情境生动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以情绪感染带动学生深化理解,作用不可小觑。 同行前辈的论述当中都对导语设计进行过详尽的总结,听名师讲课的过程中也亲身体会过导语妙不可言的精彩,然而在实践中还是感觉那种“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之外”的导语更让人叹服。这样的导语设计,能够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找到一个切入点,开启文本的学习,又能在学习之初就把重点内容暗伏于中,随着重点内容的展开、推进,结尾时还能够再次以导语为生发点,提挈起整堂课的脉络,导语在这堂课中起到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对于导语设计的美好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正好教到九下小说单元,就在导语设计上做了一点尝试,列举如下: 《范进中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讽刺小说,对人物形象举手投足、言行神态淋漓尽致的生动描写是文章的一大看点。试想:任何一个读者,在读到胡屠户那些前后自相矛盾、丑态百出的言语举止时,怎能不觉得他是可笑之人? 任何一个读者,面对范进疯癫之前的屈辱、苟且和疯癫时的蓬头垢面、癫狂失态,怎能不心生怜悯?进而,为他的迂腐不争可悲可气? 经典作品的高明之处就在能让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感受,作为初三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已经足够他们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判断,我的导语设计就是抓住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评判去进入文本,感受人物,理解主题。 ------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大家已经看过了,请交流一下看完小说之后你的感受。 (学生先同伴之间交流,再全班内交流。老师在听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谈感受的关键词,板书:可笑 可怜 可悲) ------师:请解释一下,你觉得为什么可笑(可怜/可悲)? (学生代表发言:胡屠户的可笑在于他对范进的态度在中举前和中举后天壤之别,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太势利了。)(范进让胡屠户骂的那么可怜,日子过的那么穷,好不容易中了举人还疯了,很可怜。)(范进中了举人本来是个喜事,但是自己却喜极而疯,真是悲剧啊。)(老师在引导学生解释原因的过程中,板书:中举前 中举后 胡屠户 范进) ------师:那么咱们就从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时间段来看看,胡屠户的言行对比,以及范进的是怎样的一个疯癫状态。 (老师板书: 言行表现。) (至此,板书展现了这堂课的脉络,顺着板书提示,课堂进入人物形象的感受和分析。) 这堂课的结尾是这样的: ------师:吴敬梓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我们在笑声之余,在悲叹之后,是否要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范进周围的这些人一个个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可笑?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算不上奸恶之人的范进遭遇如此可怜可悲?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出作者对科举制度和清朝末期社会风气的批判,明确了小说的批判主题。) 《智取生辰纲》属于水浒故事,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是吸引读者之处。课文情节围绕生辰纲展开,一方要保护生辰纲安全送到,一方要夺取生辰纲据为己有,杨志和吴用都不是等闲之辈,双方都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在一护一夺中上演了一场好戏,如何施展计谋就是读者所关心的。 我的导语设计从课题入手,抓住“智”,起于杨志护送中显示的计谋老到,止于吴用一行人夺取中的巧妙心机,故事谜底揭于课文最后一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交代,人物形象也在情节推进中展示尽致。 ------师:从预习中,我们了解到生辰纲最终被吴用给劫走了,那么题目中的“智取”应该就是指吴用为首的梁山好汉很聪明,那么杨志是不是很笨的一个人? (学生回答不是,理由是:如果杨志很笨,那么故事就没什么看头了,吴用也就没法显现出他的智慧。) ------师:既然杨志不笨,请仔细读课文,找找哪些情节能够反应出他的智慧。 (学生依据故事情节,体会杨志护送生辰纲的苦心安排和丰富经验,为后面吴用如何计高一筹、导致杨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做好铺垫。) 《杨修之死》属于三国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传统古典小说的笔法,即在事件中展现人物性格而几乎不做人物心理的描绘。这与现代小说重视人物心里描绘是不同之处,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就需要读者去揣摩,在揣摩的过程中,人物就活了,性格特点就显现出来。我的导语设计就从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入手,通过在事件中人物的心理反映,来感知人物特点: ------师:杨修死于谁之手?(曹操) ------师: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杨修做了很多曹操不喜欢的事情。) ------师:做了哪些曹操不喜欢的事情?(学生阅读文本,整体上把握情节。) ------师:在杨修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曹操心里是怎么想的?请模仿曹操的口气说出他看到杨修的所作所为时的心里话。 (学生在了解事件之后,模仿曹操的口气,说出对杨修的态度,这是一个阅读再创造的过程,同时,曹操所说的心里话就是他性格特点的体现。) 这些设计说不上高明,但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感觉有不错的效果,一堂课的流程和主要走向都在导语中得到了提示和体现,避免了课堂的思路不清和低效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a0b122a01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