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排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间的关系——写成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给出用式子表示的算律”这样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重点和关键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并不是要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四年级你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四、五年级一共领多少根跳绳?通过两种方法和算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感受两道算式的相等关系。教学例题时,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体会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把种方法的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观察、思考等式两边的联系,初步感受两个数相加后再与一个数相乘的积,跟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后在相加所得的和相等。 1 / 21 / 2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2、举出同类例子的计算,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学生获得一定感受后,引导学生写出同类例子,计算的数,发现这样的两个式子都相等,并和同学交流,式大家忽地相同的认识,发现相应的规律。 3、用字母式子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学生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现用字母表示出来,归纳成乘法分配律。这样的过程,是联系具体问题,经历发现、概括陈法分配律的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便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经验。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以及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接着让学生试着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这个规律,不是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同时注重了对乘法结合律的运用,使学生明白学习规律能给我们带来计算上的方便,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课堂上十分注重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课堂上虽然成功引导学生发现了定律,但教完之后,在练习过程中还有部分学生掌握不好, 在下节课练习设计上,力求有针对性,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在判断题中我安排了(25×9)×4=25×4+9×4,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当(25×9)×4时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当(25+9)×4时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在连线题目中,我设计了乘法分配律的扩展型101×58;61×2-31×2;35×16+35×83+35。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 2 / 2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abdd4175a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