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使用,准确率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解决“这只猴子20天要吃多少个栗子?”这个问题,结合具体的故事情景,得到了(3+4)×20=3×20+4×20这个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但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3+4)×20=3×20+4×20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7个20,右边也表示7个20,所以(3+4)×20=3×20+4×20。 其次,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实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能够多实行一些对比练习。如:实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能够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能够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再次,让学生实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实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能够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能够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 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很多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所以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使用时问题较多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641db3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