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建构及解构策略

时间:2022-04-11 15:24: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建构及解构策略

人从生下来就有了性别身份:男性和女性,即社会学意义上的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是指在生理性别的基础上由社会文化逐渐构建起来的性别,即社会性别是社会性的并赋予了社会文化的意义。家庭和学校是社会化的两个重要场所,也是建构性别观念的主要力量。

一、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建构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社会生活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的固定看法。譬如,男人被认为应该勇敢、坚定、事业有成,女人被认为应该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人们有意无意的将这种性别印象应用于自身的行为和处事中,并以头脑中固有的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印象来分派男人与女人的性格特征、社会角色和职业等。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很多领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 (一)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家庭是儿童接受社会化的初级场所,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对儿童产生深刻影响。所以,人们最初的对于两性特征的概念,很容易深深地打上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印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男孩子和女孩子实行差别教育

在家庭之中,父母对于男孩和女孩往往实行的是差别教育。即,父母按照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和女孩。这是由于未成年人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非常明显。有学者发现,父母更多地鼓励男孩玩一些要求大肌肉运动的活动,男孩子在选择玩具方面通常是汽车、机器人等要求操作和摆弄的工具和器械。男孩子玩女孩子的玩具或轻易地请求帮助会遭到成人的反对与拒绝。相反,父母常常鼓励女孩子玩过家家,阻止女孩子做奔跑、跳跃和爬树等大运动量活动。女孩子的玩具大多是洋娃娃、厨房用具、化妆品等等。久而久之,儿童就表现出性别偏好的倾向。

2、父母的行动教育具有性别刻板印象特征

家庭中,父母自身的性格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作为一种身教,其对于青少年性别观念形成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长期目染父母的带有明显性别特征的行为,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在当代中国依然是一种主流模式,尽管绝大多数母亲已经参加了社会劳动,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妇女。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中,家务劳动依然主要由女性承担。父母的家庭角色在有意无意之中都会潜移默化的在子女的意识中留下痕迹,给孩子未来的生活树立了一种最初的榜样,那就是在一个家庭中,女性应该多为家务操劳,而男性则要更多的在外面的世界里打拼。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主要是由于父母本身的性别观念形成的,所以家庭教育是建构青少年传统性别观念的第一场所,且发挥着非常基础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

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性别观念的形成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的教材、测验工具、教师的行为、伙伴等等都会对学生的性别角色行为产生影响。其中对儿童及青少年影响最大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师行为。


1、学校教材对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承

儿童很早就开始从大人的习惯行为中习得性别角色和相应得性别观念。其中基础课本和教材特别重要,因为它是儿童接触的最初的正式教材,也是被外界权威反复强化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代码。

首先,幼儿读物中,从人物出现的数量上来看,女性出现的比例为75%,男性为25%在职业分工和角色定型上,幼儿读物插图中100%科学家、100%的工农兵是男性,100%教师、75%的服务员是女性。其次,在小学教材中男多女少的性别比开始出现。据史静寰等对人教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的数据统计:女性形象出现率仅为20.4%,而且年级越高,课本中出现的女性的比例越低。这与主要在家庭私领域中活动的幼儿所用的读物中女多男少的情况既形成反差也顺理成章。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男性多为社会型、事业型、管理型而女性出现的场景主要在家庭。以女性为人物而描绘的课文共涉及49位女性,其中32位出现在家庭私领域中。

2、教师行为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师生之间持续的互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和交往的内容不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训练,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他们的社会意识和态度包括性别意识、性别态度等,自然也会对学生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态度等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卢红、敬少丽对女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对男生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而对女生的期望就相对较低。且认为女性应该认真、温柔、顺从、富有爱心等等,而男性应该进取、聪明、顽皮、有能力、具有理性等。这种性别观念通过学生的接受、内化,逐渐形成了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 二、教育建构传统性别观念的解构之策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教育在性别观念的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是本源性的。要想实现男女的平等,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还要从本源入手,来切断源头。

(一)在家庭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建立科学现代的家庭性别文化

科学现代的家庭性别文化的建立不能单独进行,它应该在家庭与社会的互动中进行。科学代的家庭性别文化是科学的性别文化建设伟大工程的一部分。家庭性别文化的科学化、现代化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的呼应。一方面家庭中的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尝试淡化、打破脑中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框架,给子女灌输平等的性别观念,并且要对子女实施无差别的教养方式,给孩子提供一个拥有科学健康性别观念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应倡导全社会全方位的关注科学的社会性别观念的培育与传播。国家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引入社会性别的视角,给科学性别文化的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大众传媒应选择传播科学的性别文化理念,塑造平等和谐的性别形象;学校应采用无性别刻板印象的教材,教师要注重自己性别观念的改进,在课堂上进行无性别差异的教育,灌输男女平等的科学性别文化;社区应大力宣传监督平等和谐家庭的建设。

总之,我们要在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中建立科学现代的家庭性别文化。科学的社会性别文化建设好了,科学现代的家庭性别文化就指日可待。 (二)改变教材和教师行为中的性别偏见

教材是被外界权威反复强化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代码。在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对学生的科学性别观念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改变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偏见首先要从改变教材中的性别偏见入手。教科书的选编内容有必要增加一些展现女性风采的文章,多一些成功女性的典范。还应编排一些反映女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卓越成就的文章,使人们走出误区,让人们明白女性不比男儿差。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意义深远、面向21世纪的教


育改革,课程和教材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这一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从性别的视角审视和改革教材为消除性别陈规、形成科学性别观念提供了良好机会。

做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也要积极改变自己的传统性别观念,树立科学的性别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无性别差异的教育,从而在性别态度上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聂建亮.对我国性别刻板印象的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7,(03-04).

[2]钱焕琦.从女大学生不乐意做女性谈社会性别差异的形成及其矫正[J].妇女研究论,2000,(04).

[3]史静寰. 教材与教学:应向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 妇女研究论丛,2002,(2). [4]卢红、敬少丽.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教师性别意识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7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21948b3b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