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word学案及答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习目标】 1、 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 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法指导】 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4、补充:关于荷花的名句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5、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冲关”练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 ) 踱着 ( ) 独处 ( ) 弥望( ) 袅娜( ) 似的( )霎时( ) 脉脉( ) 参差( ) 倩影( )乍看( ) 敛裾 ( ) (2) 词义积累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斑驳:色彩杂乱;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 丰姿:丰度姿态 袅娜: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也形容体态轻盈柔美。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羞涩:害羞,态度不自然 没精打采:精:精神;采:神色。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高兴,不振作。 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3)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请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 (4)理清各段内容。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8、9段 第10段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品评鉴赏文章4、5、6自然段。 1、朗读第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顺序 特点 (2)填空题: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 ◆ 田田 用叠词,突出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 手法,以动写静,写出了 的风姿 ◆荷花 袅娜,用 手法,写出了 羞涩,用 手法,写出了 明珠,比喻 ,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 ,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去说明和描述同一个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做 ◆ 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用 和 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 像闪电,用比喻手法,突出 ◆ 流水 脉脉 用 手法,写出了流水的深情。 2、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和作者寄寓的感情。 3、朗读课文第5段,完成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3)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4)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5)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朗读鉴赏第6自然段: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2)提问: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5、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6、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学习后记】 【达标检测】 一、基础与表达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颤动(chàn) 空隙 ( xì) 纤腰束素 ( shù ) B.霎时 ( shà ) 煤屑 ( xiāo ) 蓊蓊郁郁 ( wěng ) C.独处 ( chǔ ) 倩影 ( qiàn ) 妖童媛女 ( yuàn ) D.幽僻 ( pì ) 踱步 ( duó ) 参差不齐 ( cēn ) 2、“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金竹没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3、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008年,山寨产品大举登堂入室,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追本溯源,“山寨”一词发迹于广州方言,来源于一些仿冒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它们功能实用、廉价而且大受低端消费者推崇。 A.登堂入室 B. 追本溯源 C. 发迹 D. 而且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部门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个部门应防止对毕业生的恶意歧视的现象不再发生。 B. 社论指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就必须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显得尤其重要。 C. 2009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D.备受舆论关注的“躲猫猫”事件的调查结论何时公布,仍没有得到已介入此案调查的昆明市检察机关的明确答复。 5、依据示例,另外选取描写对象,仿写句子。 示例: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二、阅读鉴赏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文章开头为什么写到瀑布和梅雨亭? 2、 谈谈在空间角度上梅雨谭的绿的特点。 3、文章通过对梅雨谭的“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word学案及答案 与 你 为 邻 广东考生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的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11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11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小王走了进来,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娃儿,好好念书。上大学了给咱邻居也添添光!”说完轻轻的拍了拍我的头,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踮起脚尖向小婴儿做了个鬼脸。 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 【点评】记叙了我和邻居(清洁工)之间发生的事情,我缺少修养,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邻里关系不太和谐,母亲在处理“与你为邻”,榜样一样理解对方引导女儿“与你为邻”的道理,文章有一个好中心。文章以“隔壁的开门声”为线索,由“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引出故事,接着写妈妈的劝解,再写我“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最后我看到“小王”叔叔一家的情景,“小王”叔叔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我”发出内心的感叹“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故事线索清晰,情节较曲折,结尾出人意料。全文9个自然段,共914字。文章对“老妈穿着睡衣”的神态、邻居的“铁栅门”、邻居的房间 情景等描写很较生动形象。 《荷塘月色》学案的参考答案 “冲关练习” (1)蓊蓊( wěng ) 踱着(duó ) 独处 ( chǔ ) 弥望( mí ) 袅娜( niǎo nuó ) 似的(shì de )霎时(shà ) 脉脉( mò mò ) 参差( cēn cī ) 倩影( qiàn ) 乍看( zhà ) 敛裾 ( liǎn jū ) (3)荷塘月色的文眼是在开头,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4)第1段 夜赏荷塘的缘由。 第2段 描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课堂学习与研讨 1、(1)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做 博喻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用比喻和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2、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3、(1)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5)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惦念,强调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 6、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 达标检测答案: 一、基础表达 1、B 2、C 3.B. A.“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B.“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C.“发迹”指人脱离困顿状况而得志、兴起;D.“而且”表递进,不符合句意,此应为“而” 4.D A.否定不当,“不再”应删去。B.歧义、杂糅。应删除“显得尤其重要”。C. 成分残缺。在“走”后加 “以”,同“为基础”搭配 二、阅读鉴赏 1、这是一个叙述的过程,因为瀑布是形成“梅雨谭的绿”的由来,梅雨亭则是观赏瀑布的最佳地点。这都是铺垫,在写这两处的时候,也交代了“梅雨谭的绿”周围的整个环境,让读者对梅雨谭在位置上有个大体的了解。 2、并不是显而易见,而是需要跋涉寻找,在空间角度上是大而厚的。 3、作者为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兴奋和激动,表达作者对梅雨谭的“绿”情有独钟,非常喜爱的思想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7d132d01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