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是法律的一个底线

时间:2022-04-15 06:30: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道德是法律的一个底线,法律在超越这个底线时,便会成为一个恶法,恶法非法,所以,道德是决定法律能够成为法律的一个规制。 法律规范的导源必然指向原则,原则会指向法律精神,在往上就是价值判断。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决不是法律了,只能是道德。所以,道德是产生特定法律的一个基石

2什么是道德呢?人们对道德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若从其范围的大小的不同看,可以有狭义与广义的不同。广义的道德就是,把人生的全部

问题都归之于道德问题。若从这种广义的道德来看,对于什么是道德即可以做这样的解说:道者,路也。原指道路,实为规律,即凡事都有其规律,所以人应当把这些规律做为根本的依据加以遵循。德者,得也。是指行为,即人的活动,是依据“道”而采取的有效途径并将有所得。这种“得”即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获得幸福,或指实现了人的利益的最大化。对于道德是为了人的利益,早已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古代的伦理学中,就有许多理论家提到这一点。到近代,仍然有人持有这种见解。例如,边沁就认为伦理学是求得“最大幸福之术。 3道德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人或人类需要满足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做才对人或人类最为有益的问题。如果道德不是对人与人类有益,或是与此相反而对人类有害,人类还需要它做什么呢?难道人类还会喜爱对自己不利而有害的东西吗?如果道德是有害的话,只能说那是打着道德的名义,实质是在反道德,其实是不道德或伪道德。道德即是人人都有的内在的观念价值体系,它既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也是人类一切知识的目的,是人类永远不可遏止的追求,是人类积极进取的力量。由此可见,道德就是为了实现人的更好地活着,那些与之相违背的做法与规定都是不符合真正的道德的,都是应当被摒弃的。

4 即使道德存在这样一些严重的问题,从道德本身的作用来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就说下面六点看法:

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对那些无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对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是自由自觉的生存,人的根本特点是追求。 社会应是一个具有道德智慧的自觉社会,而不是一个只有限制、禁止的被动社会;是一个富于自觉创造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只有法律强制的社会。法治是对人最起码的要求,德治才能实现人的高层次的追求。

其二,缺乏道德的社会,可能更能显现法的作用,但是却会造成执法成本的增加,还可造成法的松驰。这因为,没有道德做为基础的法制,将会是问题丛生的法制。这因为,道德的自觉约束与法律的强行约束是可以互相制约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道德不倡,法治难佳,因为二者是相相辅相成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依法治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社会发展才能进入较高的层次。“以德治国”不但不会对“依法治国”有任何的削弱,而且必将更有利于“依法治国”的进一步加强。其三,道德是法律的基础。缺少道德甚至违背道德的法律,不能成为良法,虽然这样的缺少道德内涵的法律可以被称之为法制,却永远无法获得依法治国的良好效果。因此,比起法治来说,道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提性。没有道德支持的法治,是没有根基的法治。这因为,道德先于法治,而且道德广于法治,因此道德重于法治。

其四,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执行,再严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钻。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低下,那么不论有多么苛刻严厉的法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秩序和管理问题。如果忽视道德的作用,缺乏道德的教化,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五,无德之人怎能执好政呢?无德之人怎能执好法呢?道德不倡,执政与执法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德高望重,权力才有分量。只有道德的修养才能获得正义感、义务感等道德情感,才能获得道德动机的确立。因此,立法和执法人员提高了执法守法的觉悟和境界,才能够自觉地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方针。如果没有道德做为良好的前提,缺少道德的人,执法又有谁能放心呢?所以,“无德者不可能执好政”“无德者不可能执好当”,应当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共识。

其六,道德不只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自律,而必定会外化为社会行为,只有注重道德,社会更加地注重道德,执政与执法才会受到更多地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崇尚的制约。道德舆论也是一种社会权力(所谓“第四种权力”,也具有外在的强制力。为什么一些官员“不怕上告,就怕上报”呢,就是慑于舆论这一社会权力的道德压力。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没有不注重自己名声的,所以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权力也是有其一定的强制威力的。

反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原因如下:第一:众所周知:“人之初,性本善。”而法律的

基础是性恶论,法律所面对的假象对象是极少数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只有当自控力达不到自觉的标准时,才需要法律来弥补。第二: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法律只是维护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而道德才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秩序的维系需要标本兼治,但是主要还是靠道德这个中药来治本,辅以西药。法律,那只是治标不治本。可毒奶粉惩处几个罪人后小朋友们就能恢复健康吗?就是他们以后想支持法律,你也把他们扼杀在摇篮之中了啊!第三:法律就是具有强制性的道德.守法本身也是一种道德啊。第四:常言道:公德自在人心,徒法不能自行。这一切都在昭示我们:法律的种种弊病、弱点和局限性决定使得法律不可能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主要方法!因此,社会的发展主以德治,治疗辅以法治.谢谢

大家

反方二辩;“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家庭和则兴,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这其中所说的“和”字,指的是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良好道德,而非一个强大的法律系统。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社会舆论;重视强调和谐社会,其实就是因为一些事情并不触犯法律,但是于理不合。所以说:社会秩序主要是靠大家主动去维护社会主义道德,而不是靠打击被动维护。

反方三辩;

道德是社会秩序的依据。道德作为行为规范和价值评判的总和,支配着人们最基本的观念和立场-是与非、善与恶、公正与偏私,从而也支配了人类日常最基本的行为。任何社会要想处于稳定协调富于活力的状态,无论哪方面都离不开道德的宣化与规范,否则法制再严、法典再全也只是社会的灾难。同时,道德又常常直面每个人的内心,诉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从而为社会秩序的维系提供最本质的动力和理性,使人们

自觉服从.



反方四辩;社会的构成首先是人,人的生活动力首先是自身的内在追求,而指引这种内在追求的首先是道德,法律的

狭窄性和严苛性显然无法胜任这个工程。从这个角度讲,道德是社会发展基调的决定因素之一,并且在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向“这辆车”里注入活力,是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原动力之一。因此维护社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求良好的道德建设。从这个角度说,道

德比法律更深层次,更有力量,失去道德的土壤,法律也必将变成枯萎空洞的躯壳。



道德先于法律而产生,而法律却先于道德而消失。这说明什么,说明道德才是本质,法律只是道德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道德不仅仅是立法的基本原则,法律规范也是由道德规范转化而来的.通过立法的程序上升为法律。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举例来说:原始社会没形成国家、私有制时,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唯一形式。

法律只是国家统治人民的武器而已。道德无处不在,深入人心,法律的管理范围远远小于道德。如果这个世界充满爱与美德及人与人间的道德,那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官司可打吗?如果这个世界的人们心中只有无情的法律,那么我们整个国家还配叫做”礼仪之邦“吗?

反方二辩道德是法律之母,法律来源于道德。没有道德的法律是空荡荡的法律,没有道德支持的法律是没有人心的法律。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请问对方辩友:您赡养尊敬自己的父母,是因为要守法怕法律惩治你,还是出于内心的道德约束呢?

陈词反方四辩;

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及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反方四辩现在由我来做最后陈词。我方的观点是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道德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如热情助人,尊老爱幼属于道德现象。买东西不排队、挤公共汽车、随地吐痰等均属于道德现象。道德规范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政治规范、法律规范一般都是由国家制定的;由国家通过有关行政机关如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等机构强制执行和保证实施的。她只是规范了我们生活秩序中的一小部分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化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重要手段,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


达到社会稳定协调发展。道德力量是显而易见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现在的和谐社会。 一个讲道德、树新风的热潮正在神洲大地蔚然兴起。前不久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这场声势浩大的道德建设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共和国52年的历史时空,闪烁着一个个平凡而光辉的名字。每一个姓名都代表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张扬道德的大旗,耸立起一座人格的丰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bd59bc68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