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 诗情

时间:2023-05-10 07:23: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画意 诗情

作者:鲁浩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12

要:在美术鉴赏课程中,中国画的鉴赏是一个难点,中国画的鉴赏方法可以和学生熟悉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起来,这样对中国画的鉴赏也就水到渠成。

关键词:中国画;鉴赏;古诗词;统一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鉴赏模块中明确指出:美术鉴赏的首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美术语言与鉴赏方法,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积累审美经验,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美术素养。但是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各种形式语言、美术史论、名家大师及作品知之甚少,所以美术鉴赏课常常变成老师的独角戏,从而使课堂失去了教师互动的激情,单调、枯燥也就成了美术鉴赏课的特征。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中国画的鉴赏又是一个难点。它不像西方绘画那样重形式、色彩、肌理、体积等关系,更多地将中国画侧重于写意抒情。所以画面的色调和空间的处理并不能像油画那样富有激情和张力。如何在中国画鉴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的确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其实,中国画的鉴赏方法可以和学生熟悉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起来,这样对中国画的鉴赏也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作为文学艺术的诗词和作为绘画艺术的中国画都属于艺术的范畴,它们之间必然有相通的地方,虽然各类艺术语言极其丰富多样,但有时可以从其他门类艺术中借用艺术语言以丰富本门类艺术的表现手段,从而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特性。

一、品味意境,强调感悟

在中国画中,传统的写意和工笔是两种常用的绘画形式,工笔用笔精工,强调细节;写意用笔洒脱,重在抒情。写意绘画和诗词在意境上得到完美统一,这也是被文人津津乐道的抒情形式之一,也形成了文人所特有的绘画气质和特征文人画,文人吟诗侧重意境的抒发,文人作画强调意境的表现。所谓登山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观海则有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于这种感性方面的内容早有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当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类似的学说还有刘勰的风骨说,南朝诗论家钟嵘提出的滋味,宋代严羽提出妙悟等。中国画的意境是作品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许难以用十分理性的态度对它进行分析,只能细细地品味、领悟、把玩它,也许我们从中得到某种审美感受,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却一时不能用语言说清,就像陶渊明诗里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或者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在山水田园融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同时在绘画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王维山水画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因此苏东坡称他的艺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欣赏王维的绘画作品时,结合与山水画内容统一的诗词,把学生带到那充满神奇的世界中,定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兴奋,满怀激情,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领悟一切景语皆情的含义,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画面的主题思想。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倪瓒的《六君子图》中近则秋树稀疏萧瑟,远则山峦绵延横亘,其水面空阔冷清,以枯而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凉空寂的意境。和作品中的诗词有机统一;近现代齐白石的《十里蛙声出山泉》则通过点线的结合,描绘一群蝌蚪沿山泉而下的情景,耳畔似乎响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词绘画珠联璧合,学生对于画意也就有所感悟了。 二、激发兴趣,注重形式

诗词的欣赏除了对作品意境的感悟外,还要对美词佳句进行仔细品味,中国画的欣赏也是这样。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通过毛笔的提按和笔锋的转动,不但能随心所欲地勾出画家心中的形象,而且线条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表现不同的审美情趣。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所表现出的高古游丝描,如春蚕吐丝,如行云流水,快如风疾如电,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同样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也以诡异的线条变化留下了千古名作《兰亭集序》;唐代吴道子所表现的人物出神入化,故有画圣之称,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所以后来人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如,将毛笔侧躺下来,以笔肚接触纸面,便产生了皴法。皴法的合理使用在画面中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南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以浓淡相宜的皴法用淋漓水墨画江上云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山峰、江水、树木并未作具体细致的描写,追求的是苍茫雨雾中自然界的特殊韵致。作者用没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来的双勾法,给人一种树为无根树的自然美形象,刷新了山水画的形象和表现方式。这更让观者明白,原来奇观,在于奇景、奇情、奇境,而更在于心源和手法之奇! 三、了解背景,深入作品

在赏析诗词的时候,要对作品及作者的背景进行了解,否则难以理解作品的内涵。中国画的鉴赏也要强调对作品及作者背景的掌握。只有理解社会背景,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从而产生共鸣,感受作品的内涵美。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学问家,精通诗词书画。但是仕途坎坷,屡遭贬官。苏轼在多次被贬官的打击之下,仍然保持这那种豁达、乐观的胸襟,实在让人敬佩。在欣赏苏轼的《枯木竹石图》的时候,从苏轼的《水调歌头》导入,请学生介绍苏轼的背景资料,这样画面中弯曲的枯树也就不难理解了,那是作者本人内心的痛苦,感慨人生曲折,仕途坎坷,但是石头旁边冒出的几株竹子,让人感受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情怀,作品一下子被学生接受;元朝王冕的《墨梅图》中的梅花盛开,表现作者在少数民族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治下,不愿为官,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通过梅花在严寒中高傲的开放表达自己的心志;清初的朱耷在作品中则以白眼向人的特征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如果了解了朱耷身为明皇室后裔,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其作品中的白眼之势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朱耷作品中强烈个性情感的抒发也对后来扬州八怪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中国画鉴赏时,和诗词鉴赏一样重视社会背景的分析,有时候社会学式鉴赏更能品味作品以外的内容,增加作品的理解。

在中国画鉴赏的过程中,如果将它和学生熟悉的诗词结合起来,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既可以把陌生的美术语言用熟悉的诗词编辑 鲁翠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35a03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