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绚丽课堂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情画意,绚丽课堂 古诗文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传统之一。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章,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个途径,更是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美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老师结合教材进行点拨、讲解,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一、诵读——感悟诗情画意 古诗词有凝练而优美的语言、严格而铿锵的韵律,因此,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但这种读不只是简单地按节奏读,更不是唱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应该是吟诗,是对诗歌深刻领悟之后对诗歌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在诵读中,展现诗词中的春花秋月、湖光山色,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离别的依恋、思想的愁绪……通过诵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诗词的韵味和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激发起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热爱。 1.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诵读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诸如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一些朗读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点拨。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丰富的内容、深沉的情感往往只通过几十个字表达出来。这给理解诗词带来了一些困难。教师必须抓住关键词语点拨学生,让学生领悟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我抓住“平”、“低”二字,让学生领略春水初生、水天相接的壮观景象;抓住“争”、“迷”二字,让学生感受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勃勃生机。 3.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诵读与感悟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该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黄鹤楼》中崔颢的感慨和乡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愤懑和乐观,《泊秦淮》中杜牧的忧愤,《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的深情……都必须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悟,而只有在深刻领悟之后才能诵读得更有情味。 二、联想——感悟诗人情怀 “诗言志”,诗人往往运用寄物于情的写法,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上说:“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一个具有强烈生活意识,善于体验、感悟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必然会建构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运用联想,感悟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是否还蕴涵着意义。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文章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在“断肠人”眼中,老树、昏鸦等都带上了悲凉的气氛。一番联想后,学生会觉得诗歌中别有情趣。或者,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诗人笔下的景象,这样诗歌就可以很好地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诗歌学“活”。 三、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读诗、悟诗至激情处,必定有许多感受。为师者,不能让这正被点燃的激情慢慢熄灭,而应趁热打铁,让还在学生心中回荡的诗情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诗歌教学中,也可以用续写和改写的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有一定的效果。在引导学生时,不仅要尽可能地保持诗歌的“原味”,忠实于原诗的构思和基本内容,同时还要注意诗歌韵律美的特点。例如在学习《诗经·蒹葭》时,让学生品读后翻译第一节: 芦苇青苍苍,白露化成霜。那个美人,在河水那一边。逆流去找她,道路险又长;顺流去找她,好像在水中央。 然后出示教学参考书上余冠英先生翻译的《蒹葭》: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接着让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中思考:用诗歌翻译古代诗歌要注意什么?找出规律后,再让同学们交流补充经过想象进行补白后的译诗。经过补充,大家明白了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的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经过合作、交流后,下面为学生改写后的译诗: 1.无边芦苇莽苍苍,滴滴白露化为霜。心湖摇曳惟有她,亭亭站在水一方。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险又漫长。顺流而下相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2.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3.苍苍的芦苇上啊,你那白露已凝结成美丽的晨霜。我所倾心的佳人啊,伫立在那秋水茫茫的远方。我要逆水而上哦,但道路艰难,路途漫长!我要顺水而下哦,她仿佛在那茫茫碧水的中央! 学生在改写与比较中品味着远古诗歌中痴心的人儿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美好理想的超越。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就是说,每个人(包括学生)都是诗人,都拥有诗情、诗意、诗心、诗性。人们会以诗意之心体悟自然万物,产生了涌涌不断的情感。所以我始终认为:诗歌教学只要本着“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去“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742c1b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