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荆公体”的诗体辨析 王安石是北宋诗坛成就较高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在宋代诗坛自成一路,《沧浪诗话·诗体》中“以人而论”的北宋诗体共有五种,其中就有“王荆公体”。“王荆公体”又称“半山体”,是指王安石诗歌独特的风格而言的。它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既新奇工巧有含蓄深婉,以工取胜,以才学取胜。主要体现在他晚年的诗作之中。 王安石早期的诗作多直接浅率,特别是那些反映社会时政的诗,如《收盐》、《省兵》等。这也与王安石早期的文学思想有关,王安石在《上人书》中说到:“所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而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而华。”这显然是他重道轻文的观点,而且明确反对诗歌形式上的“巧而华”。王安石的写诗与作文一样,也有重视实际功用的倾向。但是他也把诗歌看做是抒情言志的工具,偏重于抒写个人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比如写岁月流逝,兄妹离别之情,语淡情深,表现了这位严肃刚强政治家的另一面。写的更出色的是咏史诗,他继承了左思、杜甫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如《贾生》、《明妃曲》等作品,字里行间能看出他作为政治家的风采。 王安石早年推崇杜甫“镵chan刻万物”的艺术功力,而且他自己早期的诗歌作品也追求艺术上的精益求精。首先,表现在用字押韵上。王安石对诗歌字句的使用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比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使用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在诗作的草稿中,王安石却是反复推敲了十几个字才最终定下“绿”的。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中严谨的态度。除了用字的严谨,王安石在押韵上也很下工夫,尤其喜欢在险韵上争奇斗巧。追求词语用韵的新巧。其次,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对仗的工整。比如“草深留翠碧,花远没黄鹂”。“翠碧”与“黄鹂”对仗工整。最后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中善用典故。甚至追求“无一字无来处”,比如《虎图》。 王安石晚期的诗歌创作是其早期诗的自然延伸。晚期诗“雅丽精绝”,正是他早期追求艺术技巧的结果。王安石晚期诗作的变化是写作方式更加精细了,诗歌技巧也更加纯熟了。在王安石晚期的诗作中,仍有不少用字新奇工巧的作品,如《病起》“稚金敷新凉,老火驰残浊”,“稚金”指初秋,“老火”指残夏。除了用字更加新巧,晚期王诗在对仗上更是追求精益求精。如“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晚年的王安石作诗很喜欢运用佛典。但一般性的用典也变得更加精确,比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田”和“排闼”都是《汉书》中的典故。以西汉事相对,妥帖自然。 王安石晚期的诗作中,绝句占得比重很大。新奇工巧而又含蓄深婉的风格集中体现在他的晚期的绝句创作上。如“百啭黄鹂看不见,海棠无数出墙头。”、“暗香一阵风吹起,知有蔷薇涧底花。”南宋杨万里赞其不减唐人风致。《沧浪诗话》在“王荆公体”后注云: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这说明,宋人对王荆公体的体认正是注目于以兼有宋调、唐音风神的绝句的。 对比前后期的诗歌创作,王安石晚年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转变首先是伴随着题材取向的变化而来的。早期诗中突出体现直接刻露特色的题材基本消失。在风格上呈现出含蓄深婉的倾向。如同属托物言志之作,晚期“纵被东风吹做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与早期“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相比要含蓄的多。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主要在于“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籍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王安石的诗,尤其是他晚期的诗,正体现了与宋调的游离,向唐音的复归。 在北宋后期诗坛上,当苏黄等人正将宋诗特征推向极致的时候,王安石的诗风体现出了其独特性,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词、造句、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其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其短处在于作诗主意求工,主意之过流为议论,好求工而伤于巧;故“王荆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他的这种独特性格外引人注目。一方面,王安石与苏、黄一样是宋诗独特风貌的创造者,所以人们常把他与苏黄并论。另一方面,王安石在晚年的诗歌创作中体现了向唐诗复归的趋势,所以人们批评宋诗时又往往不提及王安石。王安石的诗作虽然不能像苏黄那样成为宋诗的典型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安石在建立宋诗独特风貌的过程中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b7660cd5bbfd0a7856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