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选读后感 李白诗选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诗选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几天在家拜读伟大诗人“诗仙”李白的诗作,心中颇有感触焉。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他在诗坛上是诗坛泰斗般的地位,诗歌出盛唐,盛唐出李白,一句话,他是诗坛上的老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存在。所以他的名字和他那些鬼斧神工般的诗歌一起万世流传,永垂不朽!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做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李白非常崇拜。记得读小学时学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那时很小,对诗中包含的思乡之情根本无法理解,只是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爱读。后来陆陆续续学了他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等,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到了上中学又开始学他的诗,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我在上学,我就无法避免地读到他的诗,这时才感觉到原来他的诗那么重要,但说实话,不知是年龄问题还是缺少生活感受,我不是很能体会他的诗歌中所蕴藏的情感和精髓。 现在自己长大了,参加工作十来年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都尝过了,人情世故也稍微懂点了。这时我再来读李白的诗,我突然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边读他的诗,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立体丰满起来,不再是遥不可及、模糊的影子。他的不平凡曲折坎坷的一生,满腹才华、满腔热情、满腔抱负却始终无法得到施展,得不到重用而郁闷惆怅、愤懑难平的心情始终相伴一生,让他只能借酒销愁。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当我读到《行路难》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时,我眼前浮现出诗人拔剑四顾,心里无比茫然,不知自己今后的路在何方,连自己最爱的美酒都没有兴趣了,这时我的心中一酸,眼中差点涌出泪花,我心痛啊!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却得不到重用,只能惆怅地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后,他开始了十多年的四处漂泊的生活,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想寻找一个门路,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理想,而始终不得。诗人越来越失望,越来越惆怅。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感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白头发,是谁让我满头白发?是愁绪啊!是愁白了头啊! 纵观李白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是愁苦的一生。原因何在呢?他自身也有原因,因为他太狂放不羁,太单纯,太直率,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察言观色,不懂得溜须拍马。这是他的性格问题。性格决定命运!要是他世故一点,圆滑一点,可能他还是前途无量的!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他生不逢时!他生在唐玄宗晚期,朝政最的时候。君王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中不可自拔,宠信奸臣,任用奸相李林甫。朝野黑暗,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要是他生活在现代,凭他这样惊世骇俗的才华,会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也许会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为我们中国人、中国文人争光,那该多好啊! 就政治而言,仕途并不适合李白去涉足,因为这位“酒中仙”的诗人所质是他人少有的。而诗人气质愈浓愈重,在政治上就越不会成熟,即便在智慧和情感上他都是智者,他依旧改不了满腹的不合时宜。 在我看来,李白的一生被和现实所禁锢和束缚。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时李白二十四岁,风华正茂的他便开始向诗坛进军了。他是个才子,“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但他根本不屑于去做一个儒家忠实的信徒。他想像庄子一样站在九天绝顶观俯人间,所以我们可以轻易感受到他有一种天上地下独往独来的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因此,他向往的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他喜游,广博的见识充实了他的人生色彩。我们了解,李白做过隐士、道士、游侠。他的志向立得远,但他只是一个自以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栩栩然得意的他曾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皇帝的召见就可以大展鸿图了。然而他错了,他是完全在中的诗人,他陷入属于自己所不能脱出的梦境之中,残酷冷漠的现实给予他的在欣喜之后,只有伤——而这些,除了社会和客观因素外,更是因为他浓重的诗人气质。 李白的气质,用浪漫来形容为好,但说他傲一点也不为过。他的傲完全出于自然,傲也是他一生最鲜明的写照。正因为他的秉性,他始终保持了一颗纯朴的童心,也就是说,他用以衡量世间的眼光总是带着浪漫的情感和稚嫩的理解。他将寄于自己的仕途,而唐的官场的复杂性妄将他的人格死死地框祝李白是框不住的。所以,他和社会明显格格不入。他的狂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丰富得惊人,他没有停滞抑或封闭自己,他一旦找到了属于的起点和空间,就不会猥琐和。诗人一生所追求的,往往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意的, 李白的性格和气质,使他迷离在这清醒的尘世之中。 可以说,没有李白,盛唐的精彩大为逊色。余光中《寻李白》写得好“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显然是有些夸张了。但我们应该明白,李白所给唐增添的华彩也并非其他人所能比的。可以说只有唐代,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李白的性格是改不了的,他若做云,便偏要飞到九天之外,他若为风,便偏要到海上兴浪。他和我们同样不想信浪漫化的生命中会有失败的惨痛。他想把对象化局限于自己的前程,换而言之,他有着对这个人世的占有欲。因此,无论何时,他都不会毁灭他自己独有的美感,他也同样不会止步在生命失意的平原上观看落魄的景象。于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在李?的帐下。他入宫三个年头,得罪了杨贵妃,高力士,自己也苦不堪言,但还是想着为国效力。我们再品他的昂扬斗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湖沙……”诗人就是诗人,他总是美感的主人,所以,他从来不会受自己的象化的美感产物所支配。人的生命没有定式,但李白似乎终究是走不出他的定式——就在他想大显身手的时候,李?野心膨胀,不听调遣,结果发生内讧,被唐肃宗消灭。而卷进争夺皇室宝座的斗争中失败的诗人李白,却幸运地活了下来。 诗人就是诗人,李白不是政治家。 合格的诗人大都逃不掉有一些特有的情愫,李白在虽政治上失意不断,但其诗中所有的意象都可以说是他的审美感受的特殊寄托者。我不敢肯定他的诗是否是一种哲学式的人生,但我敢说他的每首诗都牢牢地固结了自己的情怀。不能说李白没有欲望,我已提过, 他有着对这个人世的占有欲,他处处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气,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他有着如此广阔的胸襟,其实,那半个盛唐早就归他所有了。 据传说,李白是从采石矶的捉月台,为捉到跳入而死的。李白的死竟也如此浪漫,这也是一代诗仙的命运悲剧。但我们相信,他的文字风格是不会苍老的,他只是化成了他诗中的那只大鹏,在他自己的.天空下,“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字太白,盛唐时期的诗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我来谈谈我看到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媚权贵,不涉足于官场之人,一个高洁,一个孤傲的李白。命令高力士拖鞋,让杨运忠为其磨墨,除了他,谁还可以这样?不肯屈服于人,心直口快,面对不平敢于出手相助,这注定了他的一生与官场无缘。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看到的,是一个洒脱,放荡不羁的人,一个仗剑走天涯,一个浊酒行千里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自命不凡,孤芳自赏。难道他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吗?不!“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他的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政治抱负。他之所以不去追求,是因为他洁身自好,不想同流合污,想过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生活。 唐朝兴起的科举制成就了李白的名气,但自古的封建官僚扼杀了李白的未来。这样一个放荡不羁,一个豪情壮志的人,就是古代思想的牺牲品。不过,李白终究是成功了,他名字会超过所有的帝王,永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363429ba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