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的三重境界 作者:张筠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1期 内容摘要:以经典咏物诗作品切入,具体分析了咏物诗体物工细、绘形逼真,传神写意、形神兼具,物我交融、兴寄高远等三重鉴赏境界,尝试探索咏物诗鉴赏境界的不同层次。 关键词:咏物诗 体物 形神 兴寄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云:“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大意是说,古人对自然界的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且广泛。其实古人不仅喜欢观察自然界的万物,还喜欢对其描摹吟咏,以寄托情志。这就产生了我国古典诗歌之一大类型的咏物类诗歌。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数量众多,且有如唐人李峤《杂咏诗》、清人俞琰《咏物诗选》等个人创作或收录历代咏物诗作品的专集或全集。“一草一木总关情”,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咏物诗,其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深邃的智慧、美好的品格和丰富的情感,需要细细加以吟咏、品鉴。这里就咏物诗的鉴赏境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体物工细,绘形逼真 古人讲“诗画同源”,宋人蔡绦《西清诗话》云:“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在讲究气韵和神似的同时,也强调形似的重要性。因为没有一定的形态,神态也就无从谈起。同理,鉴赏咏物诗首先要体味品鉴其体物绘形的写作艺术,看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是否逼真,看诗人是否对所吟咏的物象作深入细致的观察,看诗歌是否抓住所咏之物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图形写貌。 比如骆宾王的《咏鹅》就抓住了鹅曲项向天高歌、白毛红掌嬉戏绿波之上的姿态特征,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据说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所写,表现了小神童细微敏锐的观察力。还有贺知章的《咏柳》也是脍炙人口的一首咏物诗,杨柳的形象美就在于那长长的摇曳多姿的枝条,诗人就抓住这个特点来写,“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一语双关,既应和柳条的翠绿色彩,又暗用典故将其比作腰肢柔软、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万条垂下绿丝绦”,联想到那垂下的丝丝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丝带,随着微风摆动,摇曳生姿。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形容剑河岸边的柳树是“夕阳中的新娘”,估计就是受到贺诗的启发。“碧玉妆成”、“绿丝绦”这两个比喻新奇而贴切,抓住了柳树最突出的外在形态美,可谓“赋物入妙,语意温柔”(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二.传神写意,形神兼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8dee33ee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