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与农业:不知四时,失国之基

时间:2022-06-08 08:22: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节气与农业:不知四时,失国之基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5年第9



张苏曹幸穗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因此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不违农时”列为农业生产的首要大事。不仅如此,不知四时,失国之基,就连国家政治生活、封建帝王执政,也都要依时而动,这样才能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中华文明早期,黄河流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农业生产的中心。因此,二十四节气也主要是以黄河中下游的气候、物候以及农业生产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上即可看出古人对于农业环境变化的关切,看出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对于农业种植而言,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水分旱涝和温度寒暑,因此,以此命名的节气出现最多。

黄河流域一般多见春旱,因此在春季之中,先后出现了雨水、谷雨的节气,体现了春耕春种时节人们对于春雨的企盼。而到了初夏,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反过来需要进行防洪防涝的水利工程,于是在立夏之后,安排了一个带有警示性质的小满,意思是此时河湖陂塘开始涨水,出现“小满”了,要注意加固堤坝,防止大满时发生洪涝灾害。因此,农谚说:“小满小满,固堤厚坝忙到晚。”夏秋之际,天多暑热,出现三暑(小暑、大暑和处暑)并连的节气。此时要做好防暑保墒、培肥苗稼的田间工作。进入秋季,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是气温降低,因此节气的命名出现白露、寒露、霜降等反映低温的节气,提醒人们注意秋季作物的管理,防止冻害减产。秋天之后,“冬雪雪冬小大寒”6 个节气都与冬寒有关,这时田间的农作物已经收获冬藏,需要注意的是耕牛等家畜的防寒保暖,备足饲粮草料,确保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由此可知,二十四节气是名副其实的“农历”,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农业生产既要遵循严格的季节,又要适合特定的地区,要做到因时、因地、因物而异。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各地的物候表象和农业活动差别很大。二十四节气成为古代的官颁“皇历”以后,各个地区都根据当地的农业物种和生产季节做了相应的调整。例如,立春之后跟着是雨水,这在“春雨贵如油”的黄河流域意味着开始新的一年的农耕活动,要准备春种了,但是在北方的黑龙江流域雨水时节还是冰天雪地的隆冬;而在海南岛,一年三熟的冬稻正在抽穗扬花,它与春种的“雨水”相去更远了,因此有“小雪收晚稻,大雪栽冬麦”的农谚。

在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又从黄河流域扩展到广阔的华夏大地,各个地区和各族人民对二十四节气做了地域性的季节安排,制定出符合当地气候和物产需要的“农事历”,从而使二十四节气具有了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具有了放之四海而皆得其宜的广泛适应性,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和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

劝农籍田

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这一天,不论地处南北,时临寒暑,举国上下都要举行隆重而庄严的“祭春”活动。在京城,皇帝和皇后要携领文武百官到先农坛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以示国家重农爱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州府都邑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布达朝廷谕旨,传播农桑新法。根据《周礼·地官司徒》的记载,当时专门设置了“司稼”的职官,负责巡视全国农田的庄稼,辨别出各种谷物的种类,了解它们的名称,以及所适宜种植的土地。每年都在春祭庙会时,农官司稼把收集到的嘉种植株悬挂在都邑的城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c3c1eb5a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