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回归“乡土中国”的叙事

时间:2022-06-08 08:18: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历》:回归乡土中国的叙事

作者:周新民

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10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也建立了丰厚的乡土文明,产生了系列的建立在乡土基础上历法、人伦关系甚至精英文化。正因为如此,费孝通把传统中国叫做乡土中国。进入到二十世纪,叙述乡村的文学作品渐渐成为文学重要的母题。乡土中国的叙事也成为中国小说的主流叙事类型。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叙事在中国已经日渐成为中国小说叙事的最重要的叙事范式。总体看来,近百年的乡土叙事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叙事,二是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审美文化叙事类型,三是以赵树理为代表革命叙事类型。不过,从总体上看,这三种乡土叙事其实是遮蔽了乡土中国。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乡土叙事以启蒙的现代视野,批判、审视中国乡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乡土,成为阻碍中国现代转型的桎梏。沈从文笔下的乡土是以现代文明的拯救对象出现的。然而,在他的笔下,乡土是被现代文明过滤的乡土,也绝不是传统中国乡土的本真形象。赵树理为代表的乡土叙事,被现代革命所肢解与图解,传统乡土渐渐被遮蔽。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所代表的乡土叙事,其根本核心是以现代化的眼光来透视乡土,传统乡土在他们的笔下,是被扭曲的形象。新时期乡土叙事仍然延续着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的乡土叙事传统,乡土中国的形象仍然在被遮蔽。1990年代《白鹿原》的问世,扭转了乡土叙事的流向。《白鹿原》以塑造具有乡土中国儒家文化象征的朱先生、白嘉轩,以及儒家文化的物化的祠堂等,象征了乡土中国不同于革命叙事的乡土状貌。此后《马桥词典》《上塘书》《圣天门口》等长篇小说对于乡土中国的叙事日渐成熟,也从此开辟了乡土中国叙事的崭新叙事类型。

郭文斌新近出版的《农历》延续《白鹿原》所开辟的乡土中国叙事模式,着力叙述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乡土世界。和《白鹿原》等不同的是,《农历》还给乡土中国叙事模式注入了新的基质。

中国传统社会在历法上有着和西方社会不一样。西方历法普遍采用的是太阳历。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反应传统中国人以农业畜牧业的需要为根据来制定历法。这种历法反应了中国人对于农业文明的推重。根据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农历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不仅是农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依据。传统节日与节气。中国自从清朝末期,为了跟上西方现代化的脚步,中国废除了农历,而改用和西方社会普遍采用的阳历即公历的历法。从此,农历遁入民间。《农历》从小说的标题来看,就是一部和中国传统历法有关的一部小说。事实上,小说也是以农历记时为叙述顺序的一部作品。小说采用分节的方式,一次采用的标题是元宵、干节、龙节、清明、小满、端午、七巧、中元、中秋、重阳、寒节、冬至、腊八、大年、上九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ed4e0b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