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遇伯乐的读后感

时间:2022-03-30 08:41: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选贤荐能一向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历代以来,人们都为贤能的被发现或被埋没而为之喜,为之忧。春秋时代伯乐识千里马于槽枥,更是引发了唐代大作家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深沉感叹!这叹息是这样久远、悠长,一千多年来还不断有人应和着,成了许多人的共识。

这种伯乐情结不仅来自韩愈,就连比他更早的大诗人李白,受当时“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说的影响,也一收平日的豪气、傲气,向那位荆州刺史韩朝宗恭敬地表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因为手握大权的韩朝宗是“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这份急切盼望伯乐垂青的心情令人怆然。

李白都如此,何况常人,于是寻伯乐之风,比当年伯乐寻千里马还炽烈。 伯乐的得名,看上去似乎是他的善于相马,其实更得益于世间的千里马稀少。当时盛产马群的冀北之野,也如韩愈所说“无良马也”。这冀北怎么会无良马?细究原因,却是因为伯乐的一再光临,“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所以说,千里马的日益稀少,伯乐也有相当的责任,如果他不是“遇其良、辄取之”,在找出了千里马之后,不急于牵去向秦王献礼,而是给以时日培养、发展,冀北之野千里马的繁衍,也就指日可待了!

古今之人一再叹息“伯乐不常有”而忘了其他,这本身就是观念上的误区。


试想:如果当初无千里马于槽枥,伯乐之名从何而起?即便到了今天,如果没有千里马,即便你身揣一打伯乐资格证,也难以树伯乐之名。真正的伯乐决不会指驴为马。

没有伯乐,千里马依然是千里马;离开千里马,伯乐岂能为伯乐?更何况,真正的千里马无须朝朝暮暮地等待伯乐,天马行空一向是步骤不凡。 读后感:

个人也认为应是“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因为千里马之所以是千里马,是因为千里马天马行空的才华、与众不同的特点等。如果千里马是因为伯乐而出现,而变为千里马的,那么它就不是一匹万里挑一的千里马,而是一匹为了伯乐发现它而出现的马。那岂不就是要培养伯乐发现千里马的能力?可以说,那“千里马”就是伯乐,而“伯乐”的角色就成了千里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古代还说得通。我认为,在古代,其实这句话就等同于“是金子终会发光一样”。古代上演的故事,不大多都是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吗?我一向不懂历史,但还是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这个著名的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毕竟古代是古代,传播路径太少,所以千里马也只能默默无闻的当自己的千里马,当一匹等待伯乐的千里马。古代千里马太多,伯乐太少,当然不平衡。满世界的千里马都在等着伯乐去发现,进而成为一匹真正在一片无边无际中奔跑的千里马。在那时,千里马不发挥就不是千里马。那时的伯乐就是千里马的尺标,千里马只有被伯乐发现了,别人才会称它是千里马。


而现在恰恰相反:千里马成了伯乐的尺标,只有伯乐发现了千里马,别人才认可他是伯乐。因为当今,千里马被伯乐发现得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所以伯乐开始珍惜千里马,而千里马也开始变得高傲。此世非彼世,现在的千里马不因为伯乐,它也照样是千里马,不必担心会不会有伯乐去发现它。因为它有足够的自信,因为它是万里挑一的千里马,是万千个伯乐想要的“好马”。 因此,个人认为,现如今,“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刚好说得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fff4c9b2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