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五山文学研究综述 中日五山文学研究,在辨伪、考据、校勘和 传、疏、注、集解、索引等传统领域已取得辉煌成果,而在文学传播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唐前汉诗与五山文学的关系,尚有开掘的空间。 标签:五山文学;中日;研究;传播 日本汉诗文,在中世禅僧努力下,逐步走向兴盛,这一时期由镰仓五寺、京都五寺的禅僧为主倡导的文学,统称为“五山文学”。五山文学研究,由于文本解读困难,文献散佚较多的原因,原本属于学界研究的冷门,但近年来随着对五山文献整理的加强,对五山文学地位认识的提升,五山文学研究方兴未艾,不断涌现新成果。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五山文学起源研究,一般认为南宋兰溪道隆禅师赴日传法,对五山文学肇兴影响巨大。夏应元(1982)指出,宋元僧人东渡日本在传播佛教及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孙东临(1987)强调宋元僧人对日本佛教繁荣的贡献并不亚于鉴真,而对日本汉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则更远在鉴真之上。二是五山文学作家作品分析,多视角切入,观点新颖。吴春燕(2012)指出中岩圆月汉诗中流露出浓厚的道家趣味,任萍(2014)发现绝海中津汉诗在明留学时期以律诗为主,回国后住持官寺时期以绝句为主,这反映了明代中日文坛的不同倾向。三是中日诗学源流演变探析,这是国内研究的主流,主要以唐代以后诗人诗作、宋元禅僧对五山文学影响为主,唐以前的相对较少。如马歌东(1995、1998)分别分析了李白、杜甫与五山文学的关系。江静(2011)认为无学祖元开创的佛光派,是长期左右五山文学发展的主力军。林瑶(2013)分析了苏轼在五山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受欢迎的原因。张晓希(2014)选择了虎关师炼、梦窗疏石等具代表性的五山诗僧,梳理了其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联。尚永亮(2006)指出,前期五山文学以虎关师练为先导,明确发生了压低白居易而提升杜甫的转换。 日本研究,重心有四:一是传记研究,以绝海中津为例,针对《佛智年谱》、《胜年年谱》两种权威年谱,玉村竹二(1978)结合文献资料调查,指出绝海在1353年师事龙山德见、1364年随侍义堂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二是作品研究,如荫木英雄的《五山诗史研究》(1977)、《中世禅林诗史》(1994),指出绝海诗风可分为在明时代、山居游历时代、辇在寺时代三期,分别呈现“诗去道不远”、“自然如一心境”、“王朝贵族之气”的特色。三是注释类研究,此类著作较多,代表者如玉村竹二(1979)《日本禅语录》第八卷(五山诗僧)、入矢义高(1990)《五山文学集》等。四是五山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这是日本学者关注的重点,不过还是以宋元之間的交流为研究热点,唐之前的研究较为冷落。诚然,从诗歌发展史而言,唐代是巅峰,而作为古诗题材、体式、诗风探索与开拓的前巅峰时段,唐前汉诗的奠基之功亦不可没。从诗歌传承来看,诸体皆备的唐前汉诗,并不逊色于诗人辈出的盛唐气象。唐诗固然重要,但探讨《诗经》、陶渊明、庾信、鲍照等唐前诗人诗篇传入日本之后的境遇,对于理解中日文学交流的全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109e4bbe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