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运用

时间:2023-01-12 20:28: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习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运用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的主要观点是,儿童只需通过观察学习就可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去习得道德行为。并强调环境,社会文化以及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孟母三迁”“择校行为”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环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大人应当适当的化学生周围的环境,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据统计,国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万五千例的凶杀镜头,这也是美国频频发生儿童暴力事件一个重要原因。这与班杜拉的经典实验:“充气娃娃”实验,是一个道理的。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这种强化也就是另一个心理学家华升的行为主义中的强化:当儿童做了一件让大人满意的事,我们就以夸奖,或奖励的方式来强化孩子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正强化。与此相反的也就是惩罚。

所以对于儿童品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强化的方法。例如:在表扬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与同学相处和睦后,于是在以后的与同学交往中,他表现的更好,与同学更友好了,更喜欢主动帮助别人:另外调皮捣蛋的同学听到老师表扬那个同学后,他为了得到表扬,也没有以前那么调皮了,慢慢学好了。这便是用榜样直接影响儿童道德品质的额形成和发展。

班杜拉虽然认为强化的外来因素对儿童品德的作用巨大,但他还在行为获得和道德行为表现之间做了重要的区分。他认为示范行为的习得与示范行为的操作是有距离的,强化虽不影响道德行为的获得,但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例如,儿童听到别人的攻击性语言,还会学一些新词,但他是否会重复将取决于他受到别人的赞赏还是惩罚。因此只有当学生有了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时,观察学习才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培养优秀的品德。

其中班杜拉还提到一个概念——自我效能。它是一种期望结构,具有动机的性质。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的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一项关于儿童自我效能和沮丧的研究发现,问题行为越多的孩子其沮丧程度越高,这表明不良品行和自我效能有紧密的关系。因为人们只有下定决心要改变并付出努力时,他们才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所以自我效能能够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水平,影响个体道德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所以要通过自我效能感来发展儿童的品德,应该多用肯定的,赞扬的言语。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有意识的表现出对儿童的期望,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可以看出道德行为的形成不但需要环境的外部因素的作用,同时也需要自我效能的内部因素的作用,即人的行为,环境,内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11初等教育英语方向)

11 王怡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268c3377232f60ddcca1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