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评选缺什么?

时间:2022-07-29 14:52: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师”评选缺什么?



众多的大师在市场上刮起了“不买名作买名号”的旋风,导致市场上形成了只重大师称号,不重艺术水平的“怪圈”。这表面上是由于不成熟的市场、不成熟的收藏者造成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我国不规范的“大师”评价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9年以来的5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中,共诞生了(包括瓷器、紫砂、漆艺等在内)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千名省级大师。除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外,中国的工艺美术工作者还能为自己争取很多和“大师”相关的荣誉称号,大师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众多的大师在市场上刮起了“不买名作买名号”的旋风,导致市场上形成了只重大师称号,不重艺术水平的“怪圈”。这表面上是由于不成熟的市场、不成熟的收藏者造成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我国不规范的“大师”评价体系。 缺乏应有的学术标准 什么样的艺术品才是好的、美的、有价值的艺术品?评选缺乏一定的客观标准,缺乏一定的学术导向,直接导致了评选机构盲目评选。“大师”的背后,应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优秀文化的推广,一种正确的文化发展导向。而这种学术标准的缺失,导致陶瓷艺术界和申报大师的人群迷失艺术发展方向,扼杀了他们

1 3


的创作激情和创新动力。 缺少权威评选机构 随着国内大师的评选越来越多样化,大师称号也是五花八门,如“世界陶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甚至在某一个单项作品展上也可以获得大师的称谓。例如2008年某部门推出了“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选暨优秀作品展”,就有50多名工艺师成为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 目前,大师评选机构过多、过滥,各种协会和组织均在“大师”评选的大旗下,变相地以收取评比费用而获取高额利润。各类机构介入“大师”的评选,由于艺术品审美标准不统一,不仅使“大师”含金量大打折扣,还导致相关文化研究丧失了应有的学术价值,更使得工艺美术品收藏市场风险陡增。 缺失公正、公平性 工艺美术“大师”是人们对于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群体在工艺、学术、威望、品德等方面认同的一种称号。对于缺乏收藏知识和鉴赏能力的人群来说,“看名号买作品,按名号出价钱”本是一个很好的傻瓜式投资、收藏方式,但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组织机构和工艺美术工作者开始借这类旗号大做文章。很多人千方百计,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甚至用“公权力”挤进“大师”队伍,使大师评选失去了公正和公平性,这就导致最终结果只能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刚刚走上正轨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将步入歧途、迷失发展方向。 笔者真诚地希

2 3


望国家能针对众多门类的评定“大师”机构(组织),进行规范和整合,严格规范各种称号、荣誉的评选,要宁缺勿滥,并杜绝弄虚作假。建议由学术部门,如国家级的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来评定,使“大师”称号有较高的含金量,使大师称号实至名归,进而恢复“大师”称号在百姓心目中的名誉和地位。 当前,红火的艺术品市场来之不易,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工艺美术家、投资收藏者,无论是评论家,还是中介、传媒,都应珍惜这大好环境,让“学术标准”、“艺术价值”、“创新公正”成为主旋律,共同引导、促进艺术品市场朝着健康、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e84c03cf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