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关帝庙会文化展示与关公信仰(谭滟莎广西师大)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恭城关帝庙会文化展示与关公信仰 作者:谭滟莎 【摘要】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民间历来有祭祀关公的传统习俗。随着恭城瑶族受到汉文化影响的深入,瑶族信仰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反之,关公信仰文化也受瑶族文化的影响,使其极富瑶乡特色。 【关键词]恭城;关帝庙会;关公信仰;多神崇拜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交界之处。周围东、西、北三面环山,中为河谷、平地、丘陵交错,一条茶江贯穿全县。该县有瑶族人口15.9万,占总人口的57%,是广西六个瑶族自治县之一。然而在这样一个地处山区的瑶乡中,瑶族群众不仅信奉其民族始祖盘王,而且还存在着对其他神灵的祭祀与崇拜,体现出其民族信仰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关公的信仰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例子之一,恭城的瑶族群众将对关公的信仰寓之于关帝庙会活动中,通过民间节庆文化的展示,反映恭城瑶族信仰与其他瑶族地区的不同之处,也体现了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特点。笔者通过现场实地调研,从恭城关帝庙会的仪式过程这一角度,解读恭城瑶族的关公信仰文化。 一、恭城武庙及关帝庙会历史渊源 恭城武庙(即关帝庙)始建于明朝万历31年(公元1603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个庙宇占地2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它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祠庙,坐落于印山南麓文庙的右侧,印山分两脊,一东一西,一左一右,左为文庙,右为武庙,文武两庙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寓意崇文尚武之意,创造了文、武庙不能并存的全国惟一奇迹。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为止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关帝庙。 武庙主要建筑有戏台、雨亭、头门、正殿、后殿及两厢配殿,采用木构架和砖墙混合承重工式结构。这里的武庙具有一特点,即不设正门,而是由左右两边开小门而入,传说是为了不让外面的气流直接冲射进来,造成影响庙内的强大气场。两小门上分别写着“忠君爱国”、“济世安民”八字,即为关公的为人准则。台基由青石砌成的武庙戏台是目前广西保存最完整的两座古戏台之一,它的作用是节日演戏酬神的地方。正中镶有《渭水访贤》《魁星点斗》《三顾茅庐》石刻三幅,台顶置斗八藻井,四条金柱直通顶层承托屋顶荷载。头门前有辟邪石狮一对,门内塑有牵马将军两尊,传说是关羽和姜维的坐骑,左祀财神范,右祭土地句龙,墙上镶满历代修庙碑记石刻。正殿名曰“协天宫”,是武庙的核心建筑,屋脊上人物花草泥塑均为传统工艺,窗棂格扇镂空雕花十分精美。正殿内的关羽塑像为座像,两旁有关平、周仑、王甫、赵磊四将雕塑为辅。殿内的泥塑丰富多彩,活灵活现,威严肃穆。神龛上的纹饰图案精致。整座殿堂重檐歇山,翼角飞翘,脊山花饰泥塑,龙凤呈祥,明暗八仙,人物花鸟,栩栩如生,黄绿琉璃瓦泛翠流金。后殿及两厢配殿供奉观音、妈祖等诸位女神。 武庙不仅供人们到此进行祭祀、求拜、旅游参观,它还是当地群众举行一个传统节日的地方。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二,相传是关公的诞辰,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各族民众都会自发地组织各种民间活动,举行关帝庙会,以示对关公的崇敬之心与怀念之情。但是综观海内外各地的关帝庙会,普遍认为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公诞辰之日,因而也都是在这天举行庆典活动,为何恭城的关帝庙会会是提前一天举行呢?原来历史上恭城这个小县城,古时属于昭州(平乐府)管辖,当时每个县城都有供奉关公的庙宇,仅人口不到一万的恭城都有关帝庙宇十多处,又都是习惯于五月十三举行祭祀活动。恭城的武庙虽然比其他的关帝庙要大,但因为各地都是在同一天举行祭祀,因而人们无法集中到一起,人气缺乏。后来不知何时的地方官吏,别 1 出心裁地将恭城武庙的祭祀活动提前一天,即在五月十二纪念关公诞辰。这样稍作变动后,大关帝庙的关公提前登场亮相,自然吸引了各地群众提前来到恭城庆祝关公诞辰。如此一来,恭城的关帝庙人气和香火越来越旺。而按照恭城当地生日是可以提前不能推后的民间习俗,恭城人把关公生日提前一天庆祝就自然“名正言顺”了。所以流传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十二,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恭城各族人民都要在关帝庙举行盛大的关帝庙会。发展至今,关帝庙会也称关公文化节。 二、恭城关帝庙会仪式过程 一是关帝下殿沐浴。农历五月十一上午9时,在武庙协天宫举行出游前的关帝下殿沐浴活动。和着脆耳的鞭炮声,在舞狮队的指引下,关帝庙理事会成员与几十名武生、和尚、尼姑共同走入协天宫,虔诚地三跪九拜后,择吉时给关公神像进行沐浴。沐浴完毕,众人向关公像烧香跪拜以示崇敬。 二是关帝暖寿拜寿。农历五月十一下午5时,由理事会组织在武庙内设宴席为关帝暖寿,即是参与了关帝庙会捐款的群众共同就座于武庙内,一起进餐为庆祝关公诞辰。 三是演戏酬神。农历五月十一晚上8时,在武庙古老的戏台,请来民间剧团出演传统剧,顿时庙内高朋满座,欢声笑语,让关帝与民同乐。 四是武庙祭祀仪式。农历五月十二上午9时,由理事会组织进行关帝出游前隆重的祭祀仪式。此时,来自各方的表演队和群众纷纷齐聚协天宫,场面热闹非凡。理事会工作人员将准备好的供奉祭品摆好,武生、和尚、尼姑排开站于大殿两旁,理事会主要成员在大殿前进行祭拜、上香。 五是关帝出游。农历五月十二上午10时,在理事会宣布关帝出游庆典开始后,众武生上前将关公神像抬出大殿,并在雨亭将神像放置于事先搭好的座架之上,出游活动准备开始。关帝出游也是整个庙会的高潮。此时,恭城街头关公神像将停留的各码头已将各式供品准备就绪,恭候关公出游。在万众注目之下,由来自各地的表演队组成的关公巡游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前呼后拥的,在县城大街小巷巡游,接受百姓祭拜,以佑百姓安康。关公巡游时,恭城县城万人空巷。巡游之处,群众摆上猪、牛、羊三牲和各种水果迎接,并按照当地习俗,准备酒水、油茶等供巡游队伍和游客免费享用。按照风俗若家中喜添男丁,还得备熟蛋36个,喜添女娃,则备熟蛋24个。随着时代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备蛋数量、祭品种类也随之变化。 三、恭城关公信仰文化阐释 由于关羽生前具有“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崇高品质,所以其故后广为民间拜祀,后屡被历代帝王追封,成为“人上之人,帝上之帝,神上之神”。关公作为道德楷模和道德偶像被不断提升,关公崇拜作为一种道德文化现象被广泛普及和长期流传下来。因而,关公信仰文化在恭城如此一个小县城也被广泛推崇。 (一)恭城“关公信仰”核心本质 恭城是瑶族聚居之地,与其他地区的瑶族一样,信仰本民族始祖盘王、祭祀祖先,同时又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崇拜关公信仰,体现了瑶族信仰多元化特点。反之,关公信仰文化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又极具地方特色。历史上恭城虽然地处偏僻,但却处湘桂交界之处,是历代中原商人南下经商的交通要道。在恭城历史上曾建有粤东会馆、湖南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其中湖南会馆是恭城“四大会馆”中惟一一座保存得最完整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过去恭城曾是个客商云集之地,而商民们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01d061d27284b73f242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