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营造诗词中的的意境(熊开琼)

时间:2022-04-06 17:37: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怎样营造诗词中的的意境



四川广安代市中学 熊开琼



内容摘要: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那么,到底何为意境呢?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创作出优美的意境呢?本文将对这些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意境 生动的形象 情感 艺术技巧

王国维先生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实诗也一样。诗词创作者多有同感。创造意境即便算不上是填词作诗的不二法门,也应称得上是一条通向诗词王国的康庄大道。守望意境是一桩值得尝试的事情。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之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意思是说,在诗词的意境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是化景物为情思,也是化情思为景物,而不是机械地去模仿、描摹自然。现在有不少诗词作品,文笔绚烂夺目,描写花团锦簇,但是除却这些美丽的外衣,内容空无一物,全然是为写景而勾描,求细微而笔工,不知取舍,面面俱到。这其实是缺乏意境的一种表现。须知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没有意境,宛如木雕泥塑,尽管文绘斑斓,色彩绚丽,但没有一丝活的气息。

什么是意境呢?通俗一点解释,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刘勰《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也就是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王昌龄《诗格》中主张意境与物境,情境并举:“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常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所以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换句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应该是作者创造出的一种新境,是作者在心中经过过滤、浓缩、升华、提炼后的具有深厚感情的一些景物和心态的综合体。

意境的产生要有生活基础,这是前提,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这是一首诗词作品在构思布局中情景的交互作用,然后在作品完成时才能寓情于景,达到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 分析了意境的形成,那么,如何在诗词中创设出优美的意境呢?笔者归纳出如下四种方法:

一、意境具有生动的意象

1




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经过情感的过滤,复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剩下的富有诗意的特征,自然会引起人的美感。

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优美的景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秋雨后山间动人的一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雄浑之美的高度浓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寒秋的凄凉之美等等。

诗词中常见的生动的形象,即意象有:杨柳、菊花、圆月、落叶、春风、古迹细雨、烟雾、梧桐、杜鹃、 寒蝉、芭蕉、羌笛、胡茄、丁香、猿啼、鸿雁、南浦、长亭、芳草、浮云、鸳鸯、燕子等等

二、意境中饱含作者的情感。 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形象成为作者情感的化身,形象与情感高度统一,形象、景物为情感服务,作者根据情感需要再对其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表现了作者傲然贞洁,顽强不屈的高风亮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正是为了表现作者愁绪之深,所以用上“三千丈”的夸张也不觉其谬,读来萧萧白发,宛然在握。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体现了踏青祭祖人的无限惆怅和悲凉。

意境中作者的情感有:惜别之情、 黍离之情、 思乡之情、怀古之情、 讽喻之情、 报国之情、咏景之情、恋友之情、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 三、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

意境是一种艺术的加工和创造,而技巧则是实现创造的手段和本领,通过娴熟的文字驾驭功力,巧妙的布局构思,才能达到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美。如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中,一个“破”字,一个“弄”字,静中取动,以拟人化的手法来描绘夜色中云、月、花、影的美态,十分生动传神,令人玩味。

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把春天的热闹景象和主人翁愉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形象、鲜明之极。

常见的艺术表现技巧有:对比、反复、反语、用典、双关、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白描、虚实、赋比兴、象征、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四、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 梅圣俞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境中的含蓄,能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抓住关键,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就象中国画中的留白,令人回味无穷。如戴复古《柳稍青-岳阳楼》“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至今”。短短十二字间,俯仰古今,感慨万千。晏殊的“当时供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木兰花》)则是余味无穷,除去对故人的怀念外,更是对世路艰险的深刻感受和体味,这一点读者不仔细思考是不能体会到的。

总而言之,意境应该是诗词作品的灵魂所在,有了有优美的意境,诗词就具有了灵魂,其生命力就强,其影响就会十分深远。反之,没有好的意境,诗词作



2




品也就仅仅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不会让人喜爱,不会产生好的影响了。那么我们怎么来营造意境呢? 要营造完美的诗词意境,应循以下途径努力。

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不断提高自身境界。

王国维曾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人间词话》第57则)

没有读书,没有远行,有什么真知灼见而言?所以这是必须的,首要的。为诗词者的天赋不可否认,但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

对自然界的认识之所以“真”而又“深”,是因为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或者实践,有了间接或者直接的知识,有了知识就能更深入的洞察自然界。 人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只有改造自身才能蕴天地之精气提高自己的境界,以系统论的思维把握当今与未来。

王国维还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第26则)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熟知了。而这既是一种奋斗过程,也是修养过程。那么达到第三种境界,成就了大事业、大学问是否就终止了呢?显然不是,因为宇宙是无限的而且处于永远的变化之中,人类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因此营造诗词意境只能是相对的完美,不可能是绝对的完美。我们应该力争达到更好而不是最好。

⑵以“童心”、“赤子之心”道他人之不曾言、不敢言,摄取“真实”而富有想像空间的意境。

“意”为主,‘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刘勰.《文心雕龙》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语)‘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傅意。(范晔语)所说的都是“意在笔先”,可见立意之重要李煜、纳兰性德的词都体现了这个原则,其创作风格婉丽悲壮,触景生情,‘情’胜兼‘景’胜,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真实’也在‘似与不似之间’,妙在传神。真性情才能才能写出好作品,此言不虚。

⑶根据所要营造的意境,选择体裁笔法。

不管据命题而写,还是赠答、和诗、凭吊、伤时、题壁拟或偶兴而发,均应选择适合的体裁与笔法图写意境。

只有熟练掌握格律和足够的词汇量、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融入真实的感情而有所寄托,以及使用精炼的创作手法,才能最终完成意境优美的诗词作品, 在此我希望朋友们都加强学习,增加自己的修养、学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刘勰《文心雕龙》 《全唐诗》

王国维《人间词话》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0e7cd26336c1eb91a375d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