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针总是害怕、晕针?「系统减敏感法」渐进式突破恐惧 有急诊医师在脸书上分享,接获一位做完牙科根管治疗的小朋友,做完治疗后突然心跳变慢导致血压降低昏倒送医;其实这属于恐惧症的一种,昏倒是身体的一个保护机制。医师建议,要克服打针恐惧症可以采用减敏疗法,循序渐进降低恐惧心态;家长也要避免不当恐吓以免造成小朋友负面心理,反倒加深恐惧效应。 小朋友从小讨厌打针应该是许多父母的梦靥,特别是在两岁之前有好多的疫苗需要注射,每次带小朋友打完针总像是打完一场仗一样;但是看到小朋友担心针头恐惧到昏倒的新闻,不免自问:以后我的小朋友会不会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打针梦靥原来源自潜意识 开业医师杨聪财从医学的观点来解释。他说,医学上来讲恐惧打针属于「畏惧症」疾病的范围,这是说病人在特殊的情境下会产生畏惧心理,像是社交恐惧症、惧高症等等,都属于这个恐惧症的范围。 为什么有人会恐惧到昏倒呢?杨聪财解释,目前医界认为是与自律神经有关系。「当人看到针头后会出现危险、不舒服、焦虑的感觉;当交感神经国于活跃时,就会造成身体的血压、心跳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大脑为了稳定身体平衡就会下令血压降低、心跳变慢,人体在此时就会用晕倒的行为来保护自己。」 其实人类会对针头产生恐惧感,有时候也会是潜意识的结果。杨聪财表示,心理师认为,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把蛇当成危险动物,经过了长久的演化,记忆就变成了潜意识,记录在大脑的杏仁核;所以在看到细长物体就会直觉与蛇联想在一起,才会在看到针头就会产生不舒服或困扰。 另外一个状况是,小朋友有时候会看到阿公、阿嬷因为身体不舒服就医时,常常都会打针;小朋友就会把这样的不舒服跟打针连结在一起,最后产生情绪性的记忆,产生排斥与焦虑的感觉。 自律神经失调 晕针其实是身体保护机制 书田诊所小儿科主任医师戴季珊则说,打针会产生恐惧是诊间常见的状况,但她发现,反而是年纪比较大的国小高年级、青少年比较容易出现晕针的状况。她解释,青少年因为较重视同侪之间的互动,即使出现恐惧也会压抑下来,但身体反应没有出口宣泄时,就容易出现所谓晕针的状况。 像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出现在,每年学校要注射流感疫苗的时候;特别是像大家排队要打疫苗时,看到同学们一个一个进去打针,有恐惧感的同学其实恐惧心理会持续累积,如果这样的心理压力一旦无法负荷时,就会出现所谓的晕针。所以集体打针时都会建议减少排队,时间越短越好。 同样的状况也适用于小朋友,戴季珊说,根据诊间的时间,安抚时间越长,小朋友排斥打针的心理就会越强烈;通常就会建议缩短打针时间,如果安抚五分钟没有效果最好就要半强迫的在保护措施下打针,如果父母不舍,其实可以退出诊间,把小朋友可以交给护理人员处理,越短时间处理完后再转移小朋友的注意力,其实并不会造成任何的阴影。 长辈做好示范 善用「减敏疗法」降低恐惧 杨聪财建议,打针前,如果能让小朋友看到父母打针后还能面带笑容,可以说是一个模范行为,对于小朋友接受打针是一个很棒的心理建设;另外,在心理医学上还可以采用行为治疗,也就是「系统减敏感法」,渐进式的降低恐惧心理。 杨聪财指出,系统减敏感法一开始可以先看一些针头的照片,看的时候可以搭配腹式呼吸来提升副交感神经放松讯号;等到焦虑感降低或是感觉比较不害怕的时候,再进阶到打针影片或是实际的针头,也是透过腹式呼吸的方式,慢慢降低恐惧感,渐进式的提升抗压能力就能减轻焦虑不安。 杨聪财还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用不当恐吓反而会增加负面效果。举例来说,很多家长会恐吓小朋友:「如果再不乖就把你抓去给医生阿伯打针」;杨聪财认为,这样做只会让小朋友把打针联想负面状况,反而会产生排斥效应与负面情绪,增加打针恐惧症的发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1000ca1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