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永存世间的瑰宝

时间:2023-01-08 05:30: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杭州西湖:永存世间的瑰宝

作者: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来源:《浙江林业》 2019年第8



供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城区的西部,总面积为3322.88公顷,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该景观秉承“天人合一”的哲理,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20116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的文化遗产。以秀丽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化史迹闻名世界,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杰出精神的“文化名湖”,也是享誉中外的“人间天堂”。

西湖的自然山水以“秀美”而著称,湖水与群山紧密相依。低缓的群山呈马蹄形环布在西湖的南、西、北三面,层叠而舒展,天际线柔和委婉,群山环抱中的湖水盈满平静。旖旎的湖光山色激发了中国古代文人无限的创作灵感,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题材,也是历代诗词文学的描写对象,西湖自然山水由此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名传千古秀丽西湖

西湖水域位于杭州城西,在城市水源补给、生态调节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历代人民在此栖息生活的保障。在持续至今的西湖疏浚过程中,西湖水域的城市功能从农业灌溉、城市用水演化为生态功能和观赏功能,体现了人类聚居地选址、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科学性,始终体现出中国追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价值传统。

西湖水域的演变历程。西湖水域原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后在长江和钱塘江的大量泥沙冲淤下,逐渐变为潟湖。大约在2600年前,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堵塞了湖与海的通道,又使其变为淡水湖泊。经历代人工疏浚治理,演变至今。常水位下,西湖水面面积6.38平方公里。湖面东至湖滨路,南到南屏山、夕照山、九曜山,西到玉岑山、吉庆山、丁家山、三台山,北濒栖霞岭、葛岭和宝石山。全湖被白堤、孤山、苏堤、杨公堤分隔,共划分为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小南湖、金沙港、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九个湖区,各湖水体通过桥洞相互沟通,形成“湖中有湖”的格局,增强了水体景观的层次感和含蓄性。沉静而优雅的湖水,是联系堤、岛、桥、涵、塔、寺、园林等景观构筑的重要景观要素。

西湖水域的保护。2009年起,西湖相继实施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西湖水质改善和水环境生态恢复项目和西湖水质提升与生态系统稳态调控项目,研发西湖水质改善及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体系和集成方案,并相应实施湖西水域水生植物群落优化、钱塘江大规模引水高效降氮、北里湖生态修复等多项示范工程,进一步提升了西湖水质,提高了西湖生态环境质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健康生态湖泊。

西湖的自然生态。西湖文化景观所在地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三面环山,东南面海,出于浙西丘陵山区向杭、嘉、湖平原沉降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气常年湿润,植被类型从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湿地过渡。


西湖的自然环境。西湖温湿的气候和多样的自然环境为动物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据统计,目前景区内有鸟类193种、兽类16种、爬行类26种、两栖类11种、鱼类51种、无脊椎动物1000余种。

西湖的植被丰富。西湖周边植被茂盛,物种极为丰富。申报范围内目前有种子植物1847391369种,其中裸子植物71928种、被子植物1506751272种、蕨类274568种。西湖周边古树名木众多,大多与宗教寺院有密切关系,主要分布在灵隐、天竺、吴山以及孤山一带。总计共有3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25株,其中包括香樟69株、枫香11株、苦2株、银杏13株,其他如楸、珊瑚朴、龙柏、沙朴、腊梅、花楸、黄连木等共22个树种,这些古树名木见证了西湖周边在历史时期植被茂盛、植种丰富的良好自然生态。

西湖治理古今不忘

从古至今,人们都注重西湖的保护治理。西湖的秀美山水能保存至今,历史上的保护治理功不可没。据史料记载,自9世纪白居易对西湖开展大规模治理和疏浚之后,历代城市管理者还曾对西湖进行过20余次规模大小不等的疏浚工程。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杭州市政府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疏浚治理西湖水域、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和改善优化生态环境的举措,使西湖整体面貌不断得到改善,历史文化也得到保护和传承。

申遗工作开始之后,西湖紧接着就启动综合保护工程。1999年西湖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以此为时间节点,西湖保护得以进一步完善。2001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动工。数据显示,通过综保工程,保护修缮、恢复重建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拆除违法及有碍观瞻的建筑58.5万平方米,外迁单位265家,外迁住户2791户,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杭州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格局得以保护,‘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杭州市西湖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2002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成立,这使西湖保护更加专业、有力、快速。2008年起,杭州市又对西湖十景、西湖文化遗存、西湖周边环境等三个层面的文化遗产及其环境景观进行了重点整治,使西湖文化景观各组成要素的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此外,为推动西湖保护走上法治化轨道,杭州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西湖申遗成功之后,保护工作成了第一位工作。西湖申遗成功,是西湖2000多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杭州进入了“后申遗时代”,保护西湖则是“后申遗时代”的第一位工作。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保护,已成杭州各界的共识。西湖申遗成功后,从政府到老百姓对西湖要做的只有三个词:保护,保护,还是保护。自2002年开始,杭州实行“西湖免费开放”,许下了一个“还湖于民”的诺言。数据显示,迄今已免费开放的公园景点共130 余处。“申遗成功,西湖还会不会免费开放?”针对此前出现过的“凡遗必涨”现象,有民众提出了这样的担忧,但是杭州承诺做到“六个不”:“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占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163f724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