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刘希夷所创建的诗歌境界美 他们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经过九十馀年的发展,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美微风骨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已为唐诗艺术的繁华确立了基础。与此同时,在诗歌境界的创建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供给了成功的经验。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概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因为史传无确载,其平生事迹不详,只知他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他的诗仅存两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 ,就确立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纳的 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给予了它崭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神奇和人生真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建出情形交融、玲珑透辟的诗境。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安静美景入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哪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委宛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奇特美好。诗人在感觉这漂亮风景的同时,沉醉于对似水年光的体认之中,不由自主地由江天月色,引起出对人生的考虑: 第1页/共3页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量已,江月年年只相像;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时空的无穷,联想到了生命的无穷,感觉神奇而和蔼,表现出一种更深邃、更寥廓的宇宙意识。诗人仿佛在不必回答的天真发问中获得了知足,但是也迷茫了,因为岁月毕竟如 流水,一去难复返。 因此从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转而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明亮的诗境中,融入了一层淡淡的悲伤。这类从优美而来的悲伤,随月光和 江水流淌于心上, 徐缓迷人。 当全诗以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收束时,仍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神韵。相近似的诗境创建,在刘希夷的诗里亦能见到。他的代表作 《代悲白头翁》 ,触景生情, 以落花起兴: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惋惜。今年 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在深微的惋惜声中, 有一种模糊的生命意识的觉悟,由对自然的循环往复与青春年光的 片刻即逝的意会, 诗人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年年纪岁花相像,岁岁年年人不一样。 ”花相像而人不一样的意象, 深藏着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类带有青春伤感的情思贯串全 篇,并经过对红颜美少年和鹤发白头翁的对照描绘而愈显浓郁,创建出兴象鲜亮而神韵无量的诗境。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境界创建上获得的进展,如将真实的 第2页/共3页 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联合,浓郁的情思氛 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示唐诗境界的创建已进入出神入化 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足准备。 兴象玲珑、 不行凑泊的盛唐诗的随之出现,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第3页/共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1b8b8bd9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