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要找对地方,人体有7个“排湿口”,你都知道吗? 百病都从湿气而起,这是一篇很实用的文章参考。 找到身体的“排湿口”,养生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人体有7个“排湿口”,也叫“排污口”,把湿毒排出去,人就会少生病,不生病,其实这些排污口很好找,他们都“窝”在关节的部位。排湿有很多方法,其中以手法加上DDS是目前排湿排寒效果最好的! 腋下 腋窝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郁火毒素,应常常去按揉,以疏通这口井。 肘窝 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每一到两周一次,可保这口排污井的通畅,排出心肺毒素。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每一到两周一次,可保这口排污井的通畅,排出心肺毒素。 膝窝 膝窝又称腘窝,在窝的中心点上,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 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所以平时可拍打此处5~10分钟至淤斑痧点显出,每一至两周拍打一次。 阴陵泉 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再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揉这里,时间不拘,空闲的时候就可以,但要保证一天总共10分钟以上。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疼,但是坚持按揉,你会发现疼痛再逐渐减轻,说明你的脾湿在好转。指按揉这里,时间不拘,空闲的时候就可以,但要保证一天总共10分钟以上。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疼,但是坚持按揉,你会发现疼痛再逐渐减轻,说明你的脾湿在好转。 足三里 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痰的问题就要健脾,而每天坚持多揉阴陵泉穴就好。 操作方法:空闲的时候按揉阴陵泉,一天要保证10分钟。晚上睡觉前,用艾条灸两侧足三里3-5分钟,最好灸之前先按阴陵泉1-2分钟。 承山穴 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上升的阳气向外发散。所以湿热体质者一定要注意记住这一保健大穴,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意记住这一保健大穴,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 丰隆穴 配合足三里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每周任脉排毒一次,就可无毒一身轻!【子曰古法阁独创手法】 在肚脐两边脂肪最丰厚的地方,或者摁上去有脂肪结块的地方,用双手点压刺激穴位,点任脉,带脉,冲脉,重复刺激穴位,回转元气,可以达到非常好的调理效果,并可以收腹! 每周排一次,连续几次,您就会发现拍出的痧斑逐渐减少,到最后基本上不会再出现了。寒湿淤滞排干净了,腰间自然没有赘肉,轻松又健康! 每周点天枢穴排便可以减肥 天枢穴属于胃经,又联系大肠,最能通肠道、排宿便,是名副其实的减肥大穴。很多人一敲天枢穴便要跑厕所就是这个缘故。肠道通了,脂肪就不会堆积。 天枢穴在肚脐旁开三个手指的位置。每周至少点按两次,每次5乣10分钟。 每天揉腹三次,胜吃人参一支 民间有句话叫“揉腹治百病”,可见揉腹的好处。小腹是阴中之阴,是寒气最爱聚集的地方,所以揉腹很关键。【也是我们手法里最难的一步】自己给自己揉不到效果,最佳的姿势就是被动式揉! 手心的劳宫穴是火穴,有温养的效果。经常以手心按摩小腹至发热,不但可以有效地驱寒暖腹,还能养元补气、滋阴培阳。 如果自己有时间,每天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先按逆时针方向揉,后按顺时针方向揉。揉的次数最低以36遍起,或36的倍数也可以。力度要适中,如果能把腹部的软组织带动起来更好。小腹常温,元气充实,减肥就会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 以上三种方法为您参考。通过调节经络,既能减脂,又能调经。随着体形一天天的瘦下去,身体也逐步地健康起来。开始行动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22f984caaedd3382c4d3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