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中国画”,又有什么关系

时间:2022-04-22 17:05:5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不像“中国画”,又有什么关

打开文本图片集

面对曾健勇的水墨人物画,习惯中国画经验的人定会诧异,继而是难以理解。出现如此反应,并不奇怪,因为在所谓的水墨圈中,已经成为左右我们判断绘画的唯根据,并因为这种习惯的根深蒂固而使创作走向单调化、模式化。仿佛,只有笔墨的传统样式,甚至固定的题材,才能称之为中国画。如果不小心跨越了这几种样式、几类题材,就是怪力乱神、不可理喻的东西。表面上,这种态度是守护传统的姿态,但实际上,却恰恰是僵化传统资源走向当代的法宝。很显然,曾健勇没有掉进这个陷阱,他似乎并不在意别人会用怎样的眼光来判断他的中国画感觉,更没有随大流地举起传统大旗为自己谋一点生活的本钱,甚至,他也不在乎别人是否将他视作中国画画家,而是执意于自我的视觉体验,在水墨的方式下表达自身对于当下文化的感受、判断。或许,正是这种不在乎的自信,使曾健勇的水墨人物获得了一次与当代艺术交汇的机会。

而这,也正是曾健勇吸引我的地方。他的創作,从某种角度上看,支持了我这几年来关于中国画的某些思考。中国画,作为传统视觉语言,一直以形式自足的古典抒情方式存在,缺少现实观照能力。虽然,经过20世纪现实主义浪潮的影响,中国画产生了很多描绘当代生活场景的作品,但大多仍停留于再现性的形式表达,是简单嫁接西方古典主义造型方式的结果。然而,伴随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处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文化,也无可阻挡地进入现代化的浪潮中。与之相伴的是,人的生活方式、精神际遇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向,不再简单呈现为自然主义样式。那么,现代型的艺术也相应开始转向对于人的观念的视觉感官表达,并逐渐远离简单的场景再现,乃至于形式抒情。然而很明显,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主流与这样的发展趋势严重背离,它更多的只是着眼于古典形式抒情的传承、发扬。于是,中国画越来越成为


脱离我们现实精神际遇的画种,成为少数人圈子中的特殊体验。固然,少数人对这种形式的玩味有助于传统的继承,却很难实现这一画种的当代发展,更不用说构建出切合当下精神的视觉形态。那么,处于如此境遇的中国画,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是否注定了失语以至被边缘化的命运?它是否能够在自身体系内实现艺术观念、创作手法上的变革,哪怕仅是题材上的突破?它能否等同于其他材质的当代艺术,深层次地介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应该说,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们今天面对水墨时无法回避的话题,更是我们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按照这种方式理解,将曾健勇之类的画家比较于当代艺术无论是方力钧那样强调图式的,还是尹朝阳这样强调语言的画家,我们都会发现种独具价值的精神表达效果。他们没有上述画家那种直接的图像力度,却具有另外种沉静的思想表达。而这,正得益于东方绘画语言宁静、舒缓的表达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画面中,看不到其他当代艺术中常见的不安与动荡,虽然他们也在表达着当代人灵魂深处的某种矛盾、冲突,但在表达效果上却将之消解于某种理性主义的安详与宁静中,带有哲学化的修辞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中国画坛,他们不属于我们习惯理解中特定的当代艺术的范畴,而是种新的能够表达当代艺术并且,相对西化潮流下特定概念的当代艺术他们是更能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如果,我们的作品具有了如此特质,那么,即便不像我们习以为常的、陈旧的中国画,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1185d4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