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读话剧《沙丘上的泡桐》

时间:2022-07-27 11:06: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读话剧《沙丘上的泡桐》

作者:孙天彪

来源:《剧作家》 2017年第3



孙天彪

大幕缓缓拉开,凝重的钟声悠悠回荡,大镜框式台口上赫然镌刻着“大镜台”三字。天幕闪现出习近平同志的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随之,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焦裕禄,从历史深处走上舞台,走进现实,走入我们心灵深处……资深戏剧家梁洪杰先生,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倾情创作了这台大型话剧《沙丘上的泡桐》。

从一九六二年冬到一九六四年夏,焦裕禄在兰考寒来暑往,时间既短暂又漫长,书写了人生的辉煌。风尘仆仆乍到兰考,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残酷的: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开春一场大风沙,扫灭二十万亩小麦;秋天一场大洪水,淹没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十万亩禾苗被碱死。有的大队每人只分到十二两高粱穗儿。三十六万兰考人靠救济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有些百姓背井离乡,有的干部想要调转。《沙丘上的泡桐》,就是在这样一种悲剧情境中,围绕根治“三害”这一主线,展开主人公悲壮的爱民惠民行动,表现焦裕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动人的人格魅力。

剧中的焦裕禄,最感动我们的,是真心实意热爱人民。对肆虐兰考大地的“三害”他固然怵目惊心,而更让他痛心疾首的是百姓疾苦。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兰考百姓让他寝食不安,唤起他改造自然消灭三害的满腔激情,担当起为群众创造幸福家园的崇高责任。他深谋远虑,采取根治三害的战略决策,勾画鱼米之乡的宏伟蓝图,放飞幸福家园的美丽梦想。他脚踏实地,走进贫苦农家的茅屋,亲自手提肩扛,送米送药,呼爹唤娘,嘘寒问暖。他在病入膏肓时,依然牵肠挂肚地问乡亲:“今年盐碱地的麦子长得好吗?”“豫东下了大雨,淹了没有?”“沙丘封得怎么样?”他在生命垂危时,一把抢过赵大爷手里的麦子,扶着病床站起来说:“多好的麦子呀,兰考的乡亲们能吃上馍了!我真想再回去看看,看看兰考丰收的景象,看看秦大爷、大娘、虎生、大刚……我想你们哪……”为人民服务,在焦裕禄这里,不是貌合神离的官样文章,而是内心深处的壮丽乐章。

他心中装的只有人民,人民也深深地热爱着他。秦大娘带上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从兰考赶来医院看望她心目中最亲最疼的人,可因为探视的人多,受到护士劝阻,可她却不顾一切地径直闯向病房。当护士让她等一等时,她理直气壮地回了一句:“怎么,这当妈的来医院看儿子还得要等吗?”一句话,让人泪如泉涌……

为人民服务要“满腔热情”。一个对群众生死苦乐麻木不仁的人,是不可能为人民服务的!情系于民,方能造福于民;情系于民,怎会祸国殃民?情周万类,大爱无疆。爱是最有力量的思想。没有情感支撑的事业是苦役;缺失情感享受的生活是沙漠;没有爱民情怀的官员是昏官。真正的共产党人,不仅情操如松,而且柔情似水。无情不是真豪杰,爱民方能做公仆。

剧中的焦裕禄,最启发我们的,是时时刻刻依靠群众。百姓疾苦激发了他改造兰考的满腔激情,但如何实现这一美好愿望呢?焦裕禄靠的是共产党人的传统法宝——依靠群众。治三害伊始,他便问计于民。他一头扎进饲养棚,向饲养员赵大爷请教。赵大爷告诉他:盐碱地上有一种三春柳,春夏秋花开三季。焦裕禄受到启发:“三春柳能在盐碱窝里开花,兰考人民就能叫盐碱地里长出好庄稼!”赵大爷还告诉他,在沙窝里栽种泡桐树可以防治风沙;盐碱地适合种花生,花生秧还是喂牲口的好饲料;涝洼塘可以栽芦苇种蒲草养鱼虾。赵大爷一番话,使焦


裕禄顿开茅塞,对兰考产生了全新的辩证认识,他惊叹道:“看来兰考还真是个好地方!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人的思想上的灾害,特别是我们领导干部思想上的灾害。”也许此时此刻,一幅麦浪翻滚、绿树成荫、碧波荡漾、鱼虾满塘的新美图画,已经在他脑海里渐次展开。紧接着,他又冲风冒雪,到秦大爷家慰问。被称为地理通的秦大爷,凭借多年经验告诉焦裕禄,树有根水有源,风有风口风道,兰考大风沙的源头是黄河故道。而秦大爷当年胶泥封坟的故事,启发焦裕禄要深翻河道胶泥封住1600座沙丘,赵大爷关于再在封泥沙丘上栽上泡桐树的主意,进一步启发了焦裕禄彻底改造盐碱地的思路。

经过问计于民和实地考察,焦裕禄最终制定出彻底改变兰考面貌的《兰考县根治三害图》,并且发动群众举全县之力逐一实施。他亲自带队上溯黄河故道踏查大小风口四十八个,挖河工地和洪水现场有他忙碌的身影,全县一百四十个大队有一百二十个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

焦裕禄在病危之际,曾勉励刚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侄女说:“要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遇事多和群众商量,拜群众为师,那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番现身说法语重心长的话,是焦裕禄临终前的肺腑之言。

剧中的焦裕禄,最让我们敬重的是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乍到兰考,办公室一切修旧利废,拒绝花钱更新。他的鞋子补了十二个窟窿,一身穿戴与老农无异。地委给他派送的贵重药品,他觉得在灾荒里咽不下去。乡亲和侄女送来的鱼肉,他一律谢绝或转送他人。小儿子被照顾免费看电影,受到他严厉批评;要买一双新球鞋也未被允许。侄女受组织关照被安排到县委工作,他说服侄女回家乡创业。妻子夫唱妇随,含辛茹苦过日子。他的家一贫如洗,他自身两袖清风。共产党人的力量和威信,来自于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来自他们的人格魅力。古今中外,百姓爱好官。凡是好官,一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再则一身正气,两

袖清风。这样的好官,不仅被镌诸历史的丰碑,名垂青史,而且被镌诸百姓的口碑,流芳百世。

焦裕禄在兰考,喜爱两样土特产,一个是三春柳,一个是泡桐树。该剧将这一柳一树作为象征兰考人民和焦裕禄精神的意象加以点染,使全剧平添了几分诗意与空灵。在病房窗台上,焦裕禄特意放了一盆含苞待放的三春柳。在组织泄洪的工地上,面对一棵挺拔在风雨中的泡桐树,焦裕禄仿佛自言自语地说:“作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就应该像泡桐树那样,根子扎得深,干儿长得直。”在焦裕禄心目中,泡桐树是党员领导干部人格精神的象征。焦裕禄留下的遗嘱说:“遗憾的是,我活着没有把沙丘治好,可我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老耿,我对组织只有一个请求:我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里,再栽上一棵泡桐树,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都会说老焦还在这儿。”

焦裕禄,不正是兰考原野沙丘上的泡桐吗?

看完全剧,回头品味习近平同志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我们更加感动于焦裕禄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也为习近平同志深情抒发的爱民情怀而感动。词曰: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明月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将个人的点滴力量和智慧,汇聚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洪流中,共同创造诗情画意的人间幸福生活。这就是焦裕禄壮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沙丘上的泡桐》给予我们的永恒启示。

责任编辑 姜艺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3fd0e1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