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随笔|泡桐与唢呐 乡下最常见的是泡桐树。因为极易生长,而且速度快,所以它常常在不经意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泡桐木质柔软,中间有孔,便于加工,是做唢呐的极好材料。小时候见吹手们做过,不难,自己也学着做。先取一截直的,把两头锯齐,再用锋利的小刀把它削成喇叭状。成形之后,把里面刨空。之后把细的泡桐杆钻好小孔,从下往上插进喇叭,在泡桐杆的顶端放进稻草做的哨子,一把简单的唢呐便做成了。下面的喇叭盘越大,泡桐杆越长,声音越低沉,反之则显得尖利、高亢。当然,吹手们做唢呐的过程比我说的复杂得多,做工也要精细得多,比如他们会给唢呐上几道木漆,使之黝黑发亮,看上去更精致。 我做的唢呐粗糙,不容易吹出声音来,即使有声音也阴阳怪气。吹手们做的唢呐精致,吹出的声音悦耳动听。 那时候在乡下,谁家若是有红白喜事,人们总是要请吹手热闹一阵。 吹手从来不进正屋,他们吹奏的场所常常是厢房。如果没有厢房,主人就在正房之外给他们搭一个临时的简易棚子。 吹手吹奏的时候,鼓起腮梆,眼睛瞪得滚圆。一个低音,一个高音,一个打鼓,一个敲锣,简单的乐队就这样组成了。低音低沉,浑厚,像男人粗壮的胳膊。高音响亮,山风一样,把人的心吹得提起来。鼓声时缓时急,其中夹杂着久久不散的锣声,如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同生命的节奏。 吹手们都是喝酒的高手,用大碗喝。他们喝酒像喝茶,一满碗烧酒,只见喉结蠕动,碗一拿开,碗里的酒就进肚了。吹手们被请去助兴,是不能睡觉的,所以,漫漫长夜,只有酒和唢呐陪着他们。无数个夜里,他们坐在火炉边,昏暗的灯光硬着他们昏暗的脸,唢呐声里,夜晚变得苍苍凉凉。 小时候,我特别想学吹唢呐,谁家有红白喜事,就围在吹手们旁边,看他们吹。有一回我对妈说,我想学。结果被她打了一巴掌。她说,吹唢呐的人没出息,一辈子给人家吹,连个正屋也不能进去坐坐。我怕挨打,可是,在人家办事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拿起吹手们的唢呐,胡乱地吹几下。一吹,才发觉吹那东西是需要力气的。而且,吹手们可以一边吹一边呼吸,太难,我学不来。 这些年,乡下不怎么办事了,年轻人结婚,领一个结婚证就算完事。办丧事也时兴放哀乐,只要不停电,那音箱里的曲子就可以不停地响下去。 很少有人请吹手们去热闹了。唢呐已经尘封,吹手们已经老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ec0820ba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