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 1道德的修养与知识的探索是什么关系?二者能否统一起来? 提示: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有的知识未必就有道德,有道德也未必就有知识。知识的目的是求真,道德的目的是求善,求知靠的是知性,求善则不仅靠知性,还得靠意志,即要知而能行。 本文所使用的排比、蝉联句式,在逻辑上是否真的很严密?有没有可以质疑的地方? 提示:并非真的很严密,其可质疑之处,是按照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似乎从格物、致知直到平天下的八条目之间,有严格的蕴含关系或充足条件的关系,即有了前件,就必定会有后件。但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关系并不能必然成立。作者使用这些排比蝉联句式,只是为了强调他们之间的有机关联,但却很容易造成误解,所以我们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不能按照今天的逻辑习惯去理解它们。 《庄子·秋水》 1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提示: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提示: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提示: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本文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提示: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比较庄子、孟子与韩非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 提示:以寓言来阐说哲理,在《孟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散文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孟子那里,以寓言说理只是偶一为之,而不是像庄子这样,以如此密集的寓言为文章之主干,把哲学论文几乎写成了一部寓言故事。在《韩非子》中,也有极为丰富的寓言故事,就数量而言甚至超过了《庄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也极为深刻和精警,但却不像庄子这样,以超长乃至怪异的想象,构想出如此诙诡谲怪的人物和世界。可以说,《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汪洋恣肆的文章风格,“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的形象世界,在本文中都得到了相当清楚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人们更倾向于认为,《秋水》之文,非庄子不能作,其思想与文体,在《庄子》全书中均堪称一等。 《复仇》 1篇中两次写道“永久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 提示:均指达致生命力的“飞扬”即其价值凸显而引起的情感;而第一次是因为爱人之“爱”与置爱人于“死”而达致,是“有血的大戮”所引发的,第二次则因己身“干枯”的同时“鉴赏”“旁观者”的“干枯”而达致,是“无血的大戮”所引发的。 2依你所见,诗中二人有此处境,应“毫无动作”呢,还是互相爱、或相杀,“照所欲而行的为是”呢? 提示: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而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然而如果果真“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鉴赏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3阅读《复仇(其二)》,体会鲁迅复仇思想的另一种表达。 提示“《复仇》写以使旁观者“无戏可看”作为对看客的复仇;《复仇(其二)》则是写先觉者被其所欲拯救的民众所害,于是以玩味其罪恶,悲悯其前途,咒诅其现在,而作为“复仇”,这是鲁迅复仇哲学的两个意涵。 4请概括鲁迅《复仇》的艺术风格。 提示:富有哲理性和象征性,即思与诗的结合。通过大量的象征形象,画面切割,即使场面的设置去表现激发读者的思考与联想、语言风格激越、悲壮、深沉迂回,表现出一种悲剧性情绪。 5鲁迅写复仇的动机是什么,你知道鲁迅还有哪些同类主题的作品? 提示:鲁迅希望通过重复批判和疗救“麻木旁观”这一民族劣根性。《示众》、《药》、《娜拉走后怎样》、《且介亭杂文末篇·女吊》、《且介亭杂文末篇·死》、《坟·摩罗诗力说》等等。 6你如何理解课文中鲁迅这种复仇的?你认为这种“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的复仇有必要吗? 提示:在文中鲁迅塑造了一对永恒对立的复仇者形象,奇崛的想象表现出鲁迅对于麻木国人强烈的憎恶。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提示:作者在农村劳动,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提示: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提示: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意旨在读者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考试题型 简答10分:回答问题(背诵+导读 诗词鉴赏30分:古代现代各一篇——镶嵌背诵内容(意象、情感、表达技巧) 文言文阅读30分:两篇,镶嵌背诵内容(注释) 现代文阅读30分:两篇,思想和风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4091b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