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史学名著》有感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名著》是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钱穆从学科史的角度,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大义。本书扼要介绍了从《尚书》到《文史道义》等数部中国史学名著,实为一部简明的史学史著作。 读后感: 初听《中国史学名著》一书,是在骆扬老师的中国历史文选课上,甫一开课,老师便向我们推荐了几部大一新生可看的书,其中就包括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老师推荐此书的理由有几点,一是此书的写作方式其实是钱先生的课堂实录,文字口语化,浅显易懂,让人读起来没有很深的学究感和乏味感;其二便是这本书背后蕴含了钱穆先生的治学理念和众多史学观点,可以让我们这种初踏史学门径的人一窥大师的思想;其三自然是此书跟中国历史文选有丝缕关联,读此书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不少助力。 钱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大师,从小便熟悉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学识渊博,记忆超群,被家里人称为读书种子;他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等 任教,在北大期间,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在1969至1970、1970至1971这两年间,钱穆先生为台湾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学生开设了中国史学名著这一课程,第二年戴景贤来旁听此课,随身携带了一个录音机,将钱先生的课堂所讲录了下来,下课后照收录写出,遂成《中国史学名著》一书。因为是讲义,所以东拉西扯,涉及颇多,就像钱穆先生在自序中所说的,虽非著述之体,然亦使读者诵其辞,如相与謦欬于一堂之上,但也正因此,这本书少了些学术作品的严肃而多了些趣味性。而这种趣味性在作者广博的学术背景和宽广的学术视野下,却越显出大家气象。 通读此书,钱先生对各本史学名著的见解和讲授自然使我受益匪浅,但引起我更多深思和反省的,还是他在授课过程中反反复复体现的自己对读书的态度。比如,钱先生在书中不断强调:读书不能只读内容,更要读书背后的那一个人,读书不知其作者,则不能算知书。把书当书,也就是把人当人,钱先生于史学中最重视的就是人的精神,如果没有精神,则史学不过是死学。在谈到清代考据之学时,钱先生就指责道,乾嘉学者自称承继汉学,但对于汉代的学术思想与时代的关系却茫然不知,其实汉代经学的最重要一点就在于通经致用,经学为政治服务,不懂得这个道理,则清代所谓汉学,也只是死汉学。在讲《尚书》时,钱先生特意着重了《西周书》,他说:一段历史的背后,必有一番精神,这一番精神,可以表现在一人或某几人身上,由此一人或几人提出而发皇,而又直传到下代后世。如果我 们只单纯的读书,而不能看到整部书的集结和它背后的时代精神与人物精神,便失去读书的意义。因此我知道了,我们研究历史,更重要的是应懂得历史里边的人,没有人何来历史?若是只看到历史上的一件件事一堆堆材料,那就是只看见了历史遗骸,而看不到历史灵魂了。 再如,钱先生反复告诫自己的学生书要一部一部读。钱先生说当知读一篇文章大不易,但只要能读一篇,就能读一切篇。这一篇不能读,别篇也一样不能读。 要读一本书就重点读它,不要三心二意,要从头至尾,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读文字,读作者,读精神,这样才算将一本书完完全全的读完。想自己从前读书,都称不上读书,只可谓翻书,从头至尾,快则快矣,合上书却一无所得,只留下一模糊印象,或者一点零碎谈资供人前卖弄,这样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倒也是亵渎了那一本本传承千百年的典籍。 细细读完《中国史学名著》,我深深以为,这本书不仅仅讲的是中国史学史,还在教我们读书的方法,教我们怎样来培养读书的能力,怎样提高鉴赏的水平,甚至间接在教我们怎样做人,希望所有喜爱读书的人都抽出一点时间来读它,想必会有诸多收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c0728db84ae45c3a358c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