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粥

时间:2022-09-22 19:1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寒食粥

“寒食粥”源于春秋晋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焚身之日的寒食节(古代的节令之一,在清明前一天)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后来人们便融成一个节令,衍化为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而流传下来,节日期间,百姓家家不许动烟火,需备麦粥等冷食,借此纪念。而寒食粥就是因寒食节而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食

寒食粥品类繁多,较常食用的有杨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乾粥、大麦粥等。 原料配方: 杏仁10, 旋覆花6, 款冬花10, 粳米50克。

制作方法: 前三味药加水适量, 煎后去渣取汁, 用药汁煮米为粥, 空腹食用。 功效: 有平喘止咳之功效。治咳嗽喘促, 痰涎清稀病证。主治益气,治脾胃虚寒,下泄呕吐,小儿出痘疮面色苍白。

寒食粥,源自于寒食节。在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于是就有个寒食粥,也就是节日前将粥煮好,以备节日时食用,自然就成了寒食。

东晋陆翙《邺中记》记载并州之俗,言“冬至后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中国以为寒食”《珍珠船》则记载南朝时“梁武帝寒食赐麦粥”,当时的《荆楚岁时记》也载:“孙楚祭介之推云:“饧一盘,醴酪二盂。今寒食有杏酪,麦粥,即其类也”。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讲煮醴酪即为麦粥。另据《三国典略》邺城人李岳为门客说服,用本钱广收大麦,用车运往晋阳,以求寒食节在晋阳一带卖高价。由于路途耽误,结果车到晋阳已是清明节令,无奈又载回邺城,“利息既少,乃受贫迫,世人莫不笑之”。按曹操《明罚令》,晋阳一带士民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李岳的运大麦车清明节方到,自然耽误了时机。这则故事还说明,晋阳人寒食节食麦粥,大麦是煮麦粥的主要原料。唐人冯贽撰《云仙杂记》载:“洛阳人家寒食节装万花舆,煮杨花粥”。宋代的《金门岁节录》也载:“洛阳人家,寒食节食桃花粥”。其实,桃花不仅可以煮粥食,还能治愈疾病。按《本草纲目》中崔元亮提供之方:“一百五日寒食节,收桃花为末,食后,以水半盏调服,方寸匙日三,甚良。可治头上肥疮和黄水面疮”另据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载有煮寒食梅花粥法:“收落梅花瓣,净用雪冰水煮粥,候粥熟,将梅瓣下锅,一滚即起食”。诗人杨诚斋有《寒食梅粥》诗曰:“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


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冬凌粥为寒食节高档食品,据唐代《韦巨源食谱》当时都城阊阖门外,通衢有食肆。其中有名望的张手美家,除水产陆贩随时随需供货外,每逢一节日专卖一名食,其寒食节专卖食品即冬凌粥。宋代郑望《膳夫录》书中也提到“汴中节日食品”,其中寒食节名食为冬凌。据《唐书·百官志》,唐代有掌饮膳酒礼的食官,凡元旦、寒食、冬至,专门供送六品以下朝官食品。

国内寒食节已经历两千多年,寒食节这一天甚至几天要禁火戒烟,作为“食为天”之须臾不可缺少的食品饮料,其必然应运而生,必然会介入社会各个级别家庭生活中。寒食食品主要包括有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 饧即现代饴糖,是古代寒食节的专备食品。“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 “箫声吹暖卖饧天”“粥香饧白杏花天”„„从众多的提到饧的寒食诗作中不难看出,古代过寒食节必须有饧食,没有饧,根本不叫过寒食节。

寒食食品还需提及的是宋代林洪撰《山家清供》中的青精饭。制青精饭主要用南烛木,也名黑饭草。方法是“采其枝叶,捣汁,用汁浸米,蒸饭,晒干,坚而碧也。 杏酪为寒食节中的另一高档食品,东晋孙楚祭介之推食品中便有杏酪。《册府元龟》记载,五代时后周广顺元年,太祖郭威曾作御批宣示群臣,意思为一些土特产取之民家,未免劳烦,率多糜费,今后不要再进奉。其中所列的土特产贡品中便列有怀州产寒食杏仁。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4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5、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6、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


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7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介子推忠孝清烈精神和功不言禄事迹的真正内涵,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忠孝文化和优良的道德情操,所以在寒食清明节这天历朝历代都有放长假的惯例,以给人们一个祭拜先贤,慎终追远的机会。每逢寒食清明节,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寒食。寒食上墓祭祖的习俗,不仅盛行于中原大地,就连西南、东南等边陲概莫例外。云南《顺宁府志》载“清明有拜扫之例,郡人先后行之”;广西《平乐府志》载:“清明祭墓,新葬老少聚哭„„”。祭祖扫墓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孝敬已故祖先的传统伦理,也增加了在世异代人之间的亲情,还促进了同族同祖不同家庭之间的团结。

[1]金月芽期刊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d8bdb40b4e767f5bcfce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