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篇,写对联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名篇,写对联 作者: 朱秋清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3年第8期 广西贺州市高级中学(542800)朱秋清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学样式,它以形式对称、音韵和谐、内容丰富、语言精练且易于记诵等优点,而历来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教法学法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能有效地使用这一形式来辅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于提高教学效率等,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其操作方法也相对简单易行——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可以师生共同拟写;可以教师拟出上联,让学生对出下联;可以学生拟出上联,教师对出下联等。 不仅如此,实践也证明将这种形式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一、将对联的拟写融入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而目前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方法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往往操作起来费时费力,效果也都似乎不明显,而且基本上缺乏短期效益,因而招徕颇多诟病。而采用“拟写对联”的方式无论对常规教学方式还是对创新教学方式,都可作很有效的补充,尤其是在学习比较长篇的古今中外优秀的叙述性文学作品的时候。 首先,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叙述性文学作品的基本情节、基本内容,是简便易行的方法,只要明白基本规则(我们认为不必拘泥对联写作的种种限制,只要写成对偶句就行),学生一般愿学愿写。对联是精练的艺术,写对联的过程犹如“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也就容易得到提高。请看下面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写出的对联: (1)蔷薇架下湘云偶拾宝物,怡红院里袭人喜获戒指∥袭人有诚心托付针线活,湘云无恶意指责林黛玉∥湘云用仕途经济讽宝玉,宝玉以真心话语护情人。——概括了《诉肺腑》前三段情节内容。 (2)无伤告密点燃引线,亚父撺掇火上添油∥项伯仗义夜访泄密,沛公借机顺水行船∥刘邦谢罪暗使阴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闯帐忠勇护主,项羽忍让钓誉沽名∥沛公脱逃不顾细谨,张良留谢彰显人情∥亚父愤怒回天无术,无伤被诛胜负已分。——概括了《鸿门宴》各段情节内容。 其次,用对联还可极简省地将概括情节内容和对手法技巧、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风格等进行简要分析评点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初步获得分析问题的感觉和要领。例如: (3)借一挂项链只为满足向来梦寐以求的虚荣,出半宿风头却倒换来长年锱铢必较之艰辛。——既概括了《项链》情节内容,又对手法进行了简单分析。 (4)夺梳妆匣,骗继承权,乃父对金子果真如狼似虎;守密藏室,抢金法器,此翁于钱财的确似痴若狂。——既概括了《守财奴》的情节内容,又对人物进行了简单评点。 (5)为人侠肝义胆,疾恶扬善,便纵有高太尉生事陷害,亦自得神明庇佑;处世光明磊落,济困扶危,就哪怕陆虞候嫁祸荼毒,也必会天理昭然。——既概括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内容,又对人物及情节进行了简单评点。 二、将对联的拟写融入语文问题研究,有助于促成学生的鉴赏品评能力 鉴赏品评是在分析综合基础上形成的较为深层次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的要求颇高,具体地说,既要懂得文学审美系统中关于内容、结构、手法、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约定俗成的标准,又要掌握大量的名词术语,还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准确表达。 研究、讨论问题,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运用拟写对联的形式进行,往往能够化繁为简,又能寓繁于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品评的能力。请看下面的几副针对课堂问题拟写的对联: (6)在出尽风头幸福云端坠落,跌入惨淡经营苦难深渊,皆缘于心性太高奢华难当;从饱受惊吓不幸漩涡冲出,走上奋发有为自救正道,只因为善念犹存尊严无价。(针对《项链》的教学问题:概括情节,并对主人公进行了简要评价。) (7)购买人血馒头,服用人血馒头,在人血馒头里寻求疗效,民众疾苦怎能医治?参加民主革命,宣传民主革命,为民主革命挥洒热血,社会病根有望排除!(针对《药》的教学问题:分析情节内容、揣摩结构模式、领悟写作目的。) (8)老祖宗登台,王熙凤登台,贾宝玉登台,台台戏中有戏,可谓匠心独运;三姐妹出场,两舅母出场,林黛玉出场,场场话里藏话,堪称异彩纷呈。(拟写于《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戏中有戏”“话里藏话”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和艺术价值;“匠心独运”“异彩纷呈”评价准确。) (9)卖油绳赚钱,买帽子御寒,要以遇见新奇事情提高身份,人生追求委实偏低;拿沙发出气,扯枕巾擦嘴,想用弄脏旅店床单补救损失,农民素质有待提高。(拟写于《陈奂生上城》的教学过程。作品主要情节内容、人物作为及作者对新时期农民问题的思考尽在联中。) 三、将对联的拟写融入课堂延伸教学,对学生推陈出新能力的获得很有帮助 学语文不能只将课本学完了事,一定要往教材或问题的纵深延伸开去,让学生思想的游鱼回归知识的大海,只有如此,才学得深、学得透,才能推陈出新。这一点早成共识。那么,如何在延伸教学这个环节上发挥对联的作用呢? 第一,可让学生对课文、对文学形象等教学问题的“定论”作出反思,提出新颖的见解。例如学习《失街亭》一文,如果要对诸葛亮这个人物作出新的解读(即不能再强调他智慧过人、治军有方等),可拟如下对联: 既饱读兵书,更立功心切,岂料敌手足智多谋,反致使失守街亭后不保性命;为匡扶汉室,也处事缜密,无奈蜀国有数无运,只落得痛斩爱将前计唱空城。(上联,咏马谡,不要求有新见解;下联,咏孔明,却有了一定新意:蜀国气数已定,孔明无力回天,斩爱将唱空城计实属无奈——孔明也不是万能的。) 第二,可让学生课外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书籍或文章,然后用对联写读后感。例如读《红楼梦》,教师拟出如下一副对联的上联,要求学生写下联并加横批: 上联:一把辛酸泪挥洒成无数唯美情爱神话, (下联:满纸荒唐言诉说尽几多难解恩仇传奇。横批:万丈红楼) 第三,课堂延伸的终极,就是写作,要求写作时每写一篇文章都得拟出一副对联。事实上这是可行的,请看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对联: 成有前途,败有前途,要紧莫入歧途;身处平凡,心不平凡,就能走向非凡。 学海畅游,就只愿觅得数粒珍珠镶嵌理想;书林徜徉,不止为采撷几许花草慰藉人生。 身体好,学习好,品质更须好;做题难,练字难,用功都不难。 …… 学欲有所长,术欲有专攻,都必须有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投入。惜乎现代社会中能净心精读者几稀!加上现代传媒异常发达,都争先恐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争夺青少年读者,于是,学生用于阅读、钻研教材及与之有关材料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少了,所以对于课本中的名著名篇相对陌生,这无疑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这时候,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的优势就明显起来,它可帮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掌握课文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以及相应的阅读、鉴赏方面的知识、要领,形成各种各样不可或缺的方法、技巧和能力,其“短”“平”“快”的功用也就大派用场。因此,我们以为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多让对联介入,应该具有十分强的可操作性及适用价值。盍试为之!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国学精粹一本通编委会.国学精粹[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韦淑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246eae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