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研究综述

时间:2023-10-03 23:04: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毛作品研究综述

三毛,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三毛没

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作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扬名天下之手段,因此,她的作品也许永远的无法成为经典性文学文本。但正如贾平凹所说的,毛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因为她是用生命去写作,文学世界即是其自我生命存在的世界。三毛是一位本色主义作家,她的创作与她的个人生活紧密关联,她曾经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三毛的一生短促却轰轰烈烈,她以她的传奇经历,文学创作领域展露了惊人才华,她在戏剧、小说、诗歌等方面均有涉及,尤以散文作品成绩显著,使她在中国当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我国学界对三毛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便已开始,在三毛去逝前后达到高潮,研究队伍中有学者、作家、评论家以及普通的读者,至今虽衰而不败。

一、关于三毛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毛作品的艺术特色内容丰富多彩,是其作品中颇具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众多学者、评论家和读者关注的方面之一。研究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独特的叙事艺术。郭震在《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一文中谈到了三毛‘主张自我的叙事模式’,他指出“三毛留给我们的 14 部散文集中,均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行文,一切故事从‘我’开始,由‘我’展开,以‘我’为中心,最后以‘我’的归宿为归宿。他还从三毛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角度出发,探索三毛作品叙事的独特性[1]。肖霞在文章《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论三毛散文的特色》里指出,三毛的作品正是对自己独具个性的生命作了自由而真实的抒写[2]。张芳《我真故我在——三毛散文的本真生命书写》里认为三毛的作品是‘生命本真的创作’[3]。而于璟则在《从作品看个性——解读三毛》里把三毛的这种写作文体形式称之为‘个性小说’[4]。同样陈敏也在《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评三毛的创作影响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里认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5]

作品中的语言特色。三毛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何海明,孙连珍的《浅谈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肖霞的《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论三毛散文的特色》等文章均有谈及三毛作品的语言特色。何海明,孙连珍认为语言幽默诙谐是三毛散文的最大特色,作者根据作品不同的写作环境善于选用引起共鸣的语句语调[6]。肖霞指出三毛散文的语言是一种“不着脂粉”的美,它华而不俗,朴而不拙,清新、活泼而优雅[7]

作品的取材内容。何海明,孙连珍在文章《浅谈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中重点说明了三毛的作品多写、奇特而富有异国情调的流浪生活,展现异族文化、俗文化[8]。而肖芳的《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则从自然、天文、风土人情、历



[1] [2]

郭震:《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肖霞:《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三毛散文的特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197-198. [3] 张芳:《我真故我在——三毛散文的本真生命书写》.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39-42. [4] 于璟:《从作品看个性——解读三毛》.电影文学.2008年第12.90-91. [5] 陈敏:《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评三毛的创作影响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5.91017. [6] 何海鸣、孙连珍:《浅谈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101-103. [7] 肖霞:《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三毛散文的特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197-198. [8] 何海鸣、孙连珍:《浅谈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101-103.


史等多方面说明了三毛作品的取材广泛[9]

对真善美的不朽追求。吴智斌在《对真善美理想世界的不朽追求——三毛作品评析》一文中谈到,三毛作品折射出三毛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真挚持久的情感三者高度契合的理想世界的不朽追寻,而其中表现出的对于个体生命存在与个人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正是其可贵价值所在[10] 二、关于三毛作品的“流浪意识”

三毛作品中的流浪意识是显而易见的。郭惠玉在《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中指出“三毛式的流浪,代表的是浪漫的自由”[11]。对于三毛作品中的流浪意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吴娜在《三毛的流浪情节》谈到,流浪是三毛“自我”的展现于书写,是对“异域”与“他者”的歌咏,是对精神家园的寻觅[12]

孙予青在其《沙漠中飘扬的影子——论流浪意识在三毛作品中的独特性》

[13]

文中将悲情美感、真是美与自然之美结合在一起对三毛的流浪意识进行解读黄建华在《三毛的流浪意识解读》中将三毛的这种情感归结为其独特性格、情感上的追寻和迷恋自然的影响[14]。也有人将三毛的流浪同她的人生悲剧紧密关联。葛敏怀认为“流浪者永不满足的乌托邦式的追求,注定了三毛的追寻是一场悲剧”,而这种“‘真实与偏执’的三毛式乡愁,体现了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与死亡意

[15]

识”

三、关于三毛作品的突破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毛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承袭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又有所突破。钱虹从读者阅读接受的层面,对三毛作品特色的分析[16]对于三毛的比较研究开始着重于同大陆女作家如萧红、残雪等的比较,对作品和人生背景的分析也更有深度。研究方法上亦有所拓展,主要运用符号学、接受美学、语言学、文学传播学等方法来解读三毛的作品。如吴世伟的硕士论文《尤今与三毛的作品语言的修辞比较——一样的沙漠不一样的风情》[17]和张博华的《三毛旅文学在华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张博华的文章不像其他分析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关系的文章那样,简单重复三毛的创作于作品的各种特色,而是向我们呈现了作家、媒体与读者的关系网[18]

从对上述关于三毛研究文章的梳理中,我们看到了评论界对于三毛作品的多重解读。从总体上来看,较之其他作家的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对三毛的研究都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点,如从阅读接受的视角来阐释三毛、以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三毛,都还有可待挖掘的地方,从这些



[9]

肖芳《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湖南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吴智斌:《对真善美理想世界的不朽追求——三毛作品评析》.株洲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1年第3.31-34. [11] 郭惠玉: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159-161.

[12] 吴娜:《三毛的流浪情节》.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8990. [13] 孙予青:《沙漠中飘扬的影子——论流浪意识在三毛作品中的的独特性》.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3年第3.45-48. [14] 黄建华:《三毛的流浪意识解读》.兰台世界.2009年第19.30-31. [15] 葛敏怀:《三毛作品的审美品格》.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6] 钱虹:《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98-103 [17] 吴世伟:《尤今与三毛的作品语言的修辞比较——一样的沙漠不一样的风情》.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8] 张博华:《三毛旅行文学在华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重庆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7202686bd97f192279e9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