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海男与《碧色寨之恋》的创作 文章解读了海男与她的长篇小说《碧色寨之恋》。海男描写了发生在碧色寨的爱情故事,并大限度地把云南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出来;分析了海男写作的特点,即东方文化的角度、散文化的小说结构、詩意化的语言表达;解析了海男的成长历程对形成她写作风格的意义。 标签: 海男;《碧色寨之恋》;创作分析 海男是中国女性先锋作家代表人物之一。她早期的创作深受西方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视野独特,立场鲜明,风格大胆前卫,同时也让她充满了争议。海男面对这些争议,特立独行,沉静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用诗一般的优美文字为读者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极具云南特色的小说,完成了自己创作的转向。其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2010年完成的长篇小说《碧色寨之恋》。 一、走进历史中的碧色寨 碧色寨在1901年以前就像是被世人遗忘的世外桃源。只有几十户人家,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靠马帮为他们带来各种生活必需品。海男笔下的碧色寨的历史里不止有繁华,还有爱情。作品描写了中国人与中国人、外国人与外国人、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三类爱情。这些爱情故事因铁路而展开,也因铁路而结束。海男在对三对跨国之恋的描写中充分的表达出了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认同。在东西方交往的漫长历史中,西方人一直认为世界是泾渭分明的,东方人是他们心目中的“他者”。因而在20世纪初期,东方一直是被妖魔化的,是被西方话语创造出来的“他者”。海男通过这三对跨国之恋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客观纯粹的东方,体现着海男对文化融合的看法,即虽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滋生出不同的爱情态度,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相爱。世界在融合,文化在交流,距离在缩小,“他者”正在变成“我者”。 海男还描写了发生在碧色寨的追寻与逃逸的故事。法国人远离自己的故土来到中国的碧色寨追寻他们的财富之梦。通过滇越铁路,他们掠走了无数的财富与劳工,让国人产生恐惧,甚至一些人还因此逃离了自己的家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繁华的碧色寨让人们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一大部分。并且,其中一些充满人道主义的法国人开始在碧色寨活动,主动去帮助碧色寨的村民,让中法人民的相处变的融洽起来。法国人的到来从最初的让国人逃逸,到让国人麻木的围观,最后让国人醒悟,开始了追寻中国繁荣富强之梦,这一过程不止是包含着侵略,还包含着中国人的觉醒。这种追寻与逃逸也在海男的个人世界里上演。她在写《碧色寨之恋》时,自己也回到了遥远的碧色寨,她追寻着碧色寨那段尘封的历史,希望在写作中一次次的突破自己,逃离尘世的纷扰。所以她和保罗一样,来到碧色寨这个乌托邦,追寻着自己的写作之梦。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经意的进入那段历史,感受着碧色的寨百年沧桑,感受着海男对云南大地的热爱。 二、隐藏在《碧色寨之恋》中的海男式写作 在作品中还隐藏着海男式的写作——散文化的小说结构和诗意的用语。散文化小说结构在中国现当代中是一潜隐的存在,如卢隐、沈从文、史铁生、王安忆等。“散文化小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松散”,[1]这在海男的小说中也有体现。《碧色寨之恋》写得“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给人“散”的第一印象。阅读该小说,感觉是在读有关滇越铁路的历史散文,历史事实和虚构的小说情景常常让人分不清。风土人情、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穿插自如,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从小说名看应该是要写爱情的,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想要在一个地方看到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是不可能的,它们分散在小说中的各个角落,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去拼凑。海男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她巧妙的处理了各种穿插的成分,并圆满的完成了叙事,从随其自然的散文化文体赋予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真正写铁路的片段虽然不多,但是整篇文章却在冥冥之中围绕着铁路来展开,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离不开那条窄窄的铁轨。铁轨不但成为了这部小说的背景,也让这部小说充满了浓烈的历史厚重感。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众多作家用诗意化的语言写小说,如迟子建、何立伟、废名等。以诗歌出道的海男亦然,她常在创作中赋予了作品唯美的诗意,用诗一般的语言为营造出了一种很精巧的意境,让整篇小说充满浪漫的气息,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让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如“火车的哐当声,云层以上的彩云——将他们送到了碧色寨以外的越南海防,大海就在眼前”。[2]这一段记叙的是丽莎离开碧色寨之时的情景,尽管和恋人离别充满了浓浓的愁绪,甚至这辈子他们都可能再也见不到了,但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可以穿越时空的距离,永恒的存在着的。丽莎的离去不管对周亦然还是她自己都是一种解脱,“大海就在眼前”让人看到了无限的希望。 三、在《碧色寨之恋》中成长的海男 在作家的成长中,童年的体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的源泉,它影响着作家风格形成和题材的选择。海男的童年是在云南西北部的边地永胜县度过的,这个边陲小城三面环水,河湖交错,风景秀丽。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中成长,致使海男审美钟情于异域风情和诗意,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叙述碧色寨这个边陲小镇的历史也成为必然。此外在海男的童年生活中出现过两个来去匆匆的疯女人,给她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并据此得心应手的塑造出保罗这个关键人物。保罗在目睹了修建滇越铁路中大量劳工惨死后,心理留下极大地创伤,最后不得不带着家人回到碧色寨疗伤,才有了故事的开端。此外,1978年海男高考失利后到一个小村庄工作,村庄的夜晚总是笼罩在黑暗中,并且她住的那个屋子还死过人,这让她产生了恐惧。这种恐惧不止是独自面对黑夜的孤独,还有对未来出路的焦虑。她在黑暗中苦苦探索,寻找着人生的出口,这与作品中的保罗是何等的相似,保罗可说是海男在那一时期人生经历的一个镜像。正因为她把自己的这些生活体验很好的融入到作品中,为作品增色不少。 写作是海男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需要通过写作来实现自我需要。她接触写作是因为喜欢上了英国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而真正开始动笔写作是因为和自己的恋人分手了,痛苦造就了海男的诗歌。在鲁迅文学院学习 时她开始写小说,并不理会世俗的眼光,我行我素,充满女性主义和身体写作,使之成为先锋前卫的作家。中年后的海男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云南的故事,从自然风情,到人文历史,无所不涉及。《碧色寨之恋》就是这一转变的产物。海男灿烂的创作生涯,每一次的转变都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段新的开始。 总之,《碧色寨之恋》是海男厚积薄发所创作出的一部作品,是海男回归云南高原文化后对滇越铁路历史的一次浪漫书写,这中间饱含着她对云南历史文化的深深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向人们展现出了新时期云南女作家的时代风采。 【注 释】 [1]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0. [2] 海男.碧色寨之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60. 段秀娟,大理大学文学院,2012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139c5d9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