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时间:2022-04-15 11:28: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课 人民的艺术——齐白石

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艺术特色等,能运用简单的艺术语言(如写意、工笔、虚实等等)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隐性目标:体会勤奋毅力带给人的影响;明白要认真观察生活,才能感受到美;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了解他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

2.教学难点:运用简单的艺术语言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齐白石先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三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齐白石先生“看你横行到几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问引入

1.刚才故事中痛骂狗汉奸的画家就是上世纪我国优秀的艺术家、国画大师、195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的称号的齐白石先生。

2.出示课题,板书:人民艺术——齐白石 三、学生交流资料:

1.请23位同学介绍收集到的关于齐白石的信息。 2.师小结:小故事——从木匠到人民艺术

齐白石1863年生于湖南湘潭出生贫苦家农家幼而好学读过半年私塾,12岁始学木匠,善雕花。27岁时才正式拜当地文人拜少蕃、胡沁园为师,学习诗文、书画、篆刻。40岁后,五次出远门游历,助长了技艺。60岁在陈师曾的支持下,进行衰年变法,闭门专攻写意花鸟,借鉴诸家之长,再结合自己的气质修养,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画风、境界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一位诗书画印全才的艺术家。

四、引导欣赏:

1.欣赏P2右下:齐白石花鸟鱼虫作品,小组交流: 1)你最喜欢哪幅?

2)画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表现的? 3)怎样才能表现得这样生动?






生汇报,师小结:齐白石十分热爱身边的花鸟虫鱼,所以把它们都当作有感情的生命来画。它笔下的这些花鸟鱼虫是他长期观察和写生的结果,因此生动、亲切而又质朴。

在众多的花鸟鱼虫作品中,白石老人所画的虾、蟹堪称一绝。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齐白石最擅长画的虾吧!

2.欣赏P2左上《群虾》,小组交流:

1)你觉得白石老人的虾画得如何?(鲜活、有生命力) 2)他是怎样把虾表现得如此鲜活的?

生汇报,师小结:白石老人潜心钻研画虾几十年,他画的虾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创造了艺术中的







一、师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了解齐白石笔下的绚丽世界

白石老人一生作品丰富,有但擅长花鸟,还有大量的山水和人物作品。下面分组欣赏以下几幅画,讨论后汇报:

1P3下《荷花蜻蜓》

①荷花和蜻蜓的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写意与工笔结合。

师简介:工虫花卉,即兼工带写,乃白石晚年独创,前无古人。即虫以工笔而花卉用写意的方法。

②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样的效果?

粗与细、虚与实的强烈对比,豪放与细腻、动静结合,巧夺天工,奇趣盎然。 2P3右《蛙声十里出山泉》 ①画作是如何表现诗句的?

看着蝌蚪,仿佛随着流水,听到了蛙鸣,使人产生联想。 ②说说你看画的感受。

展现了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笔简意远。

师补充简介:这是51年老舍持清人查初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白石老人作的一幅画。

3P3左《竹楼荷塘》

①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宁静、朴实、深远,诗一般的意境。

②读一读P3中的这首诗,结合起来理解这幅画。 4.诗书画印的全才

刚才第三组读到的诗也是出自齐白石之手。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欣赏P3书法、诗文、篆刻作品,说说欣赏后的感受。 书法:气象雄浑、自然纯朴、稚拙而富有情趣






诗文:清新质朴,感情真挚

篆刻:布局奇特、雄奇奔放、气势纵横宏大、用刀如笔、下刀肯定、一气呵成。

三、小结

1.欣赏了齐白石的诗书画印,我想问问大家,他如何能从普通的木匠变成艺术大师?他一生又为什么会留下大量的作品? 勤奋刻苦

2.你知道白石老人最喜欢表现什么吗?(花鸟虫鱼等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 3.他的作品主要有什么特点?(画简意深、生动质朴、鲜活而有情趣) 六、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选择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写写自己独特的观后感(可从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感受等方面入手)或者谈谈你学完本课后的收获。

2.学生作业,师巡视。 四、总结延伸

请部分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观后感或收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7e2a0090c69ec3d5bb75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