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职级制改革校长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校长专业化”或“校长专业发展”问题目前已吸引国内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从根本上看,校长专业发展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管理专业化的产物,也是校长职业发展的本身历程和规律的体现,并成为衡量校长职业成熟性的重要指标。校长职业日趋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日益显示出校长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独立性。只有提高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才能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才能提高校长职业的社会地位,才能满足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要更好地推进我国校长专业发展的进程,校长职级制改革是促进校长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校长职级是从事校长职务人员的能力标志,也是校长资历、学识、水平和实绩的综合体现。实行校长职级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校长管理体制,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有利于突破校长任职制度,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还有利于突破校长评价机制,加快专家型校长的成长。它的本质就是校长专业化。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缘由和动因:1985年起全国实行工资制度改革,提出了中小学等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与行政机关级别挂靠的办法。即省市重点中学、区县重点中学、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以及完全小学的校长分别挂靠行政机关的正处级、副处级、科级和副科级。 1989年下半年,任命学校干部时,虽然不再明确干部级别,但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待遇仍按任职学校原定的级别执行。对于本人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校干部的工资待遇,一般执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标准;少数没有取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执行教育职员工资标准。中小学校长套用行政级别,在计划经济时期,从管理模式看比较简单,便于统一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种模式已显露其弊端: 一是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思想,淡化了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领导者的角色意识,忽视了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学校的科学发展;二是按行政级别划分,无论校长的工作出色与否,校长的既定级别不动,使得校长缺乏积极进取创新的动力。三是学校行政级别划分等级,阻碍了学校整体布局的调整和薄弱学校改变面貌,干部只能往上提级,不能向行政级别低的学校调动,难以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四是干部之间缺乏激励机制,做好做坏一个样,滋长了干部的惰性,难以激发校长的开拓创新精神; 我国以往实行这种校长管理制度逐渐出现的这些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这使得校长管理制度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是有效解决校长专业化问题的好措施。 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后,在我国最早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是上海市。1993年上海市率先进行试点改革,提出要建立校长职级制的改革目标,1995年上海市在卢湾区和静安区开始试行校长职级制,标志全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开始。接着宁波、杭州、大连、高密等地先后实施或准备实行校长职级制。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试行校长职级制”。 国务院于2001年5月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第31条明确规定: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机制以及推进校长职级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第十三章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这并将推动校长职级制在全国层面的有效落实,校长职级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在上海进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试点的同时,我市的高密市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具有潍坊地域特色的试点经验。2003年,潍坊市在充分学习和借鉴上海市和高密市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全市的调查研究和推广。2004年9月17日,以中共潍坊市委办公室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文号下发了《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的实施意见》,由此,全面启动了我市中等学校、职业学校的校长职级制改革。 全面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必将实现以下功能和作用: 一是符合教育规律,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搞好基础教育,办好学校,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政治素质好、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校长。因为校长承担的任务、工作对象及工作手段的特殊性,使得校长的职责、作用以及对专业素质的要求等与机关行政干部有很大区别,因此,取消沿用机关行政干部的人事管理模式管理校长是符合教育规律,必然有利推动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是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促进校长专业化成长 中小学取消行政级别,校长职级不与单位级别挂钩、与个人的能力、水平和业绩挂钩,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以校长为集中体现的学校与学校之间新竞争格局形成,有利于激发校长的开拓创新精神,利于充分发挥校长队伍优质资源的作用。这必将有利提升校长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符合教育均衡原则,促进薄弱学校的建设 学校被取消行政级别,校长可以流动,利于学校整体布局的调整和加强薄弱校建设工作。实施中真正体现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有利于一部分优秀校长向薄弱学校流动,促进薄弱学校的建设,利于教育均衡。 四是提高校长工作激情,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50a43e5a1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