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民俗词语与民俗文化》课程论文 各具特色的方言文化 民俗词语文化分析 各具特色的方言文化 方言与方言之间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都是汉语言的分支,是汉语言的变体。这种变体既有地域的语言特色,又有社会的交流意义和人文意义。 而汉语方言是汉语分化的结果,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是汉语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方言研究的意义重大,方言既有地域的语言特色,更有社会的交流意义和人文意义。 由于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变迁过程,因而承载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不同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礼仪习俗、称谓习俗、审美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等文化现象也必然会在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必然会碰到如何很好地理解方言语境,使学习者透过方言的蕴籍来了解丰富的中国文化,进而正确自如地使用汉语的问题。下面先以西安为例 “孩子” 一词,在社会生活中哪怕是在校园里,人们都很少使用, 不管男孩女孩,统统称作“娃”。有时为了说明孩子小, 还要加一个修饰语,称作“蕞娃”。作为修饰词的“蕞” 字,教科书中解释为:(1)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 (2)零星,不完整(3)絮烦、唠叨,从中根本读不到 “小”的意思。如果让不懂西安方言的留学生去理解这个 词,他就会一头雾水:怎么会有一个“不完整”而且“被 打破成零片零快”的孩子呢! 身为内蒙古大学的学子,有幸身处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及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地区,该地区的内蒙古方言,也就是内蒙西部汉语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系统,所在地区大致西起巴彦淖尔盟,东迄乌兰察布盟,以巴彦浩特、包头、萨拉齐,呼和浩特、集宁等地为代表,方言情况大致与陕北晋北方言相近,下面就三部分展开浅谈内蒙西部民俗方言特色以及个人所想。 一、内蒙西部汉语词素颠倒和名词的词素重叠现象 内蒙西部汉语方言有个别双音节的词素先后次序与普通话的恰好颠倒。例如: 普通话里的:要紧、肩膀、胸脯、刚才、前头 分别对应内蒙西部方言的:紧要、膀肩、脯胸、才刚、头前儿 。而名词的词素重叠现象是内蒙西部方言极明显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在普通话里能够加“儿”的名词,在内蒙西部方言里就可以重叠它的词素。 (内蒙西部方言这种名词的词素重叠与普通话的名词儿化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普通话里的:山坡儿、窟窿儿、茶盘儿、水壶儿、刀儿、算盘儿、分别对应内蒙西部方言的:山坡坡、窟窿窿、茶盘盘、水壶壶、刀刀、算盘盘 。 二、特殊的加 内蒙西部方言有一些名词可以加“子”(轻声),而这些词是普通话绝不能加子的。例如:马子、驴子、狗子、肺子、酒壶子、算盘子、嘴唇子、自行车子等。 另有一种是内蒙西部方言加“子”不改变意义,而普通话可以加“子”却改了意义的。例如“路子”,在内蒙西部方言仍然是道路的意思。例如:《爬山歌》:“长工拉炭赶路子,财主炕上逗孩子。”普通话的“路子”是途径门路的意思。 还有一种是内蒙西部方言加“子”之后改变了意义的,例如:《爬山歌》:“大河畔上种黍子,唱山曲顶如(如同)给哥哥捎书子”,“书”加了“子”就是书信讯息的意思。普通话的“书”不能加“子”。 内蒙西部汉语方言常用“圪”。这也是它与普通话的显著差异之一。“圪”保 1 / 3 《汉语民俗词语与民俗文化》课程论文 各具特色的方言文化 民俗词语文化分析 存了入声喉塞韵尾,调值为2。带“圪”是北方方言,尤其西北方言中较重要的现象之一。内蒙西部汉语方言的“圪”出砚在名词、量词、形容词、动词里。 例如:圪蹴 :蹲着、圪洞 :低洼的地方、圪夹:夹住,特指夹在腋下 等等。 三、色彩词往往因加缀或重叠后带上感情色彩 在方言里常常会出现语气词等一些后缀,内蒙西部方言也不例外。基本颜色词都可以添加后缀:片、圪蛋、哇哇、钵。如“他的作业描成个黑片。”“你瞭一瞭(看一看)那个女女(女孩),嘴画成个红圪蛋。”“你那是买了件甚(什么)衣裳,黄哇哇的,难看死了。”“你还吃(抽)烟了家里头成了个蓝钵啦!”而颜色词重叠并儿化时,则常为褒义。例如:“看这个娃娃,脸脸白白儿的,多袭人(漂亮)。”其余词中,多为褒义的有:黑定定、黄令令的,蓝映映的 含贬义的有黑洞洞的、黑不溜秋、白寡寡的、灰处处的。 正因如此,内蒙西部方言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因为其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代汉语的音韵和词汇,口语似乎与宋人平话、明清白话小说里的语言以及元杂剧、明传奇里的人物对白更为接近。 下面就以《西厢记》《金瓶梅》为例。 在《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莺莺张生这对情侣眼见被活活拆散。在老夫人的威逼下,红娘为莺莺把盏:〔朝天子〕暖溶溶玉酷,白洽伶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不待要”是一个至今在内蒙河套地区(巴彦淖尔盟一带)广泛使用的民间口语。是由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待要”组成的合成词。是“不愿做什么”或“不想做什么”的意思,并且含有“懒得”的味道。内蒙西部地区地方剧二人台《打金钱》呱嘴:“懒大嫂,懒来懒去懒了……炉子里的灰,不待要掏,填了一苗臭沙篙”。 《西厢记》二本三折:〔乔牌儿〕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怎猜破;黑阁落甜话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阁落(lào)”,在河套地区是墙角的意思,如状其暗,则加“黑”字,就是“黑阁落”。用作形容词时,当暗地里讲。 在表示比况的时候,《西厢记》的语言往往在中间加一个语音助词“来”,这和河套地区的用法是相同的。见二本三折:〔离亭宴带歇指煞〕天来阔…………这相思何时是可?昏邓邓黑海来深,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天来阔 河套说像天那样大,就说“天来大”;如果泛指很大,则是“老来大”。而且,“来”字还经常充当语尾助词,有时表示疑问:“谁来来?”有时强调肯定:“你去过学校了吗?”“去来来。” 二本三折崔夫人赖婚,莺莺红娘唱得曲儿:〔离亭宴带歇指煞〕……白头娘不负荷,青春女成担搁,将俺那锦片儿也似前程蹬脱。河套把搭梯上房、登山爬高,脚踏空了,称为“登脱”。 三本二折,红娘传书,莺莺赖简:(旦怒叫)红娘!(红做意云)呀,决撒了也!“厌的早圪皱了黛眉。”“圪皱”一词,河套使用灵活。“他满脸是圪皱”,意谓这人满脸都是皱纹。这里,“圪皱”是褶子的意思,是名词。“他圪皱起眉头”,意谓他皱眉头,“圪皱”又成了动词。 同理《金瓶梅》中的许多方言口语,至今依然活在内蒙西部的方言中,例如: “二娘好执古,俺众人就没些分上。”(拘泥泥、死板); 我的亲达达,你好歹看奴之面。”(爸爸);骑马把脯子骨撞折了(胸骨,或说成“脯心骨”) ;我们不知在那里晒牙楂骨去了。”(牙骨,如说“鬼嚼牙楂骨”即胡说八道);俺三婶老人家,风风势势的,干出什么事。”(疯疯颠颠)。 四、个人所想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594a6d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