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发轫源

时间:2023-01-24 06:24: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后现代主义: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发轫源

作者:侯伽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09

中国的文学理论及文艺学学科构建,一直深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在后现代主义渗入文艺学科之后,当代的文学理论学者开始反思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方向,探讨一条中西方理论结合、更加符合中国文艺理论现状的道路。

文学理论后现代主义中国文论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科技、媒介和消费水平高度发达的结果,它的宗旨是反现代主义,即背叛了现代主义对超越性、永恒性和深度性的追求,呈现出对多元化、解构经典和反本质追求的倾向,这种态势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方面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985年,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弗·詹姆逊在北大作了的名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专题讲座,次年同名演讲集译著在中国出版发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受后现代主义影响颇深的中国青年学者王宁、王一川、陈晓明等人纷纷出书解读或译介后现代理论,响应这股风潮。后现代主义波及到了海峡两岸的文艺理论、文学、电影等各个方面,引起学界乃至社会强烈的反响。

在热议的同时,有人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文学理论家从学术研究角度论证了这一问题。首先,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理念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次,后现代主义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批评视角和方法,为文学理论的拓宽了道路,发展出更多可能性;最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也有助其成长的土壤和条件:科技的迅猛发达、信息的飞速传递、各种媒介层出不穷、文化进一步形成产业化和商业化模式、艺术步趋向大众化和日常化,这都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所要面对和解释的对象。鉴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特点和其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文学理论家们一方面要杜绝后现代主义一味反现代主义的弊端,另一方面,要找准后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文论的契合点,使二者和谐地融合,同时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为新世纪文学理论和文艺学学科拓宽发展道路,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渗透下,中国文化氛围以及文人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反传统、反本质成为学界热点,文艺学学科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也被发掘出来,亟待解决。 一、反本质主义在新世纪文论教材中的凸显

新世纪的三本教材(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版、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版和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2007修订版)的出版和推广,是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理论和文艺学学科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改变。本质主义是三本教材的核心关键词,它们动摇了作为大学统编教材的童庆炳现实的《文学理论教程》的官方地位,彻底推翻了对文学进行的本质主义界定的传统。三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材的作者一致认为,传统文学理论在讨论文学之前总会给文学设定一个本质,在这一大前提之下再向读者和学生介绍文学的规律。但这一前提根本就是一个错误。陶东风在其发表在2001年《文学评论》上的《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中就强烈表示,文艺研究和教学要克服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束缚。他认为童庆炳的教材被审美本质主义的框框所束缚。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便是针对童版教材而写的,既要反社会学本质,同样也要彻底地反审美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继承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质疑、解构的精神,为文学理论学者推荐了一种全新的探索视角,为文学理论和教材的拓展了一条更具潜力的发展道路。但如果辩证地看待这种反本质主义,需要注意,文学本身虽然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但不可否认,一定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本质特性存在,并且是超越时空存在的,对此应加以区别对待。 二、关于当代文论边界问题的研讨

文学理论仅仅依靠新的哲学思想和观念输入是不够的,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的边界》中指出的,文学的当务之急是重建文艺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积极的学术联系文学论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才有生存空间。但应该是以陶东风主张的通过研究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作为建构方法,还是童庆炳先生认为的要回文学现状本身,即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为根本。前者希望借鉴西方流行的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力图改变文艺学的尴尬处境;后者则认为固守文学实践阵地也可以绝地反攻。对于截然相反的两种论调,朱立元先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吸收文化研究的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于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仅仅依靠文化研究拯救文艺学也不现实。毕竟中西方的文艺理论发展过程和状况存在着差异;再者,文化研究在西方已走入了性文化研究的死胡同,自身难保。因此,朱先生既主张回归文学身,也提倡对当前的通俗文学文化现象加以关注,并很好地解决古今文论、中外文论的融合问题才是根本。

三、当代文论失语症

四川大学的曹顺庆教授提出了当代文论失语症的问题。他认为,当代文论丧失了表达自我的语言,一味跟从西方理论思维和话语,引用借鉴多过创新和思考,这是后现代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中国文论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的缺点,曹顺庆提出了首先应当加强古代文论向现代话语的转换,从传统文论的意义生成方式、话语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发掘、复苏、激活传统文论话语系统,强调中西文论的对话和融合;其次是将西方文论中国化,即处处以我为主,以中国文化为主,来化西方,而不是处处让西方化中国‟”,避免中国文论被后现代主义同化。这两点的核心都是以中国文论建设为中心,利用西方思想来辅助和为其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这也成为了文艺学学科建设的一个强大目标,是中国文艺理论者为当代文艺学建设所做出的创造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童庆炳.文学的理论边界.江西社会科学2004,(6.

[3]朱立元.关于当前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几点思考.文学评论,2006,(3. [4]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途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6,(2. [5]曹顺庆.文学理论的他国化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湘潭大学学报,2005,(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61fcd2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