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_家庭教育

时间:2023-04-08 22:04: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有些青年人,今天学习书法,明天学习音乐,一下子觉得哲学深智慧,一下子又觉得学数学思路明晰。但是在每一种学问上都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样样都知道一点,却又都知之不深。看似知识渊博,其实术业不专,学问不精,丝毫不值得恭维。

战国时代的杨朱是个大学问家,他从任何一件平凡的小事中都可以悟出人生的哲理。有一次,杨朱的邻居走失了一只羊,便找来许多人出去找,杨朱问:“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一只羊呢?”邻居说:“因为走失羊儿的地方歧路(岔道)太多。”大家找了一遍,没有找到羊,杨朱又问:“为什么没找呢?”邻居说:“歧路太多,歧路内又有歧路,,不知羊跑到什么地方了,所以找不到。

听了这句话后,杨朱心情郁闷,陷入了沉思。他的学生感到非常奇怪,就去问杨宋,杨朱不回答。学生孟孙阳和心求见老师。心都子请教说:“从前有三兄弟,到齐鲁求学,追随一位老师学习仁义之道。学成之后,父亲,问他们什么是仁义之道。长子说:“是先爱身而后爱名次,次子说:“杀身而后扬名。”三子说:“仁义之道是使身名并存。”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导出来的学生会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呢? 杨朱回答说:一个人教了许多人学习游泳,结果,一半的人淹死了,一部分人学成后又去教别人来赚取金钱。同样学游泳,有人学成而赚取金钱,有人却溺死江中,你说谁对:谁错呢?

心都子听后,点了点头,孟孙阳还是大惑不解,就问心都子:“为

1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什么你问的问题和老师的答案都那样转弯抹角呢是不明白。 心都子说:“这都是用来比喻学习的。歧路亡羊,犹如者分心过多。再怎么勤奋学习也不能学好。另一方面,学之道,大体相同,但到了精深的阶段,便会有许多差异,能不能抓住精神实质,就要看谁的功夫深。所以,三子对仁义之道的理解各不一样,这与歧路亡羊的道理是一样的。

读书的道理,追求博学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爱好过多,学一门要精一门,专心致志,才能探究到深刻精妙的境界。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提出学问三境界的观点,强调精诚专的重要性。他从古诗词中取三句话来表述学问的三境界。境界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词)这是广泛涉猎的阶段。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杜甫诗)这是收缩范围,择中目标,深入探索,穷究真理的阶段。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词)这是说经过千回百转的艰苦探索终于达到了极深之处,找到了所要寻求的真理,这时竟有十分轻松,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其实是“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2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680a303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