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开通 优秀教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西域都护设立;丝绸之路路线等基本史实。 (2)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通过材料分析交流理解说明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和制作丝路宣传卡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并感受博大包容,开放交流的丝路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张骞通西域的故事、西域都护设立;丝绸之路路线等基本史实。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核桃、石榴、葡萄),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呢?(不能,因为秦朝当时还没有这些美食,是后来汉朝才有的。) 不错,确实是这样。那这些美食是怎么来到汉朝的?通过哪些途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新的课题:《丝绸之路的开通》。(板书) 二、探究学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 (1)视频了解(出示视频)。 师:汉武帝说的那位英雄是谁呀?他从哪回来了?……下面让我们来一个“英雄故事会”。 (2)英雄故事会。 1 / 3 a.请大家结合课本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要求讲清楚三个问题:①为什么出使西域?②有怎样的经历?③做出了什么贡献?) (呆会儿,请同学上台来讲故事,好下面请分组交流) b.学生上台讲故事。 c.老师补充: 其实这是张骞第1次出使西域,时间是?目的?达到了吗?但有什么意外收获呀? 这些对汉朝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壮举”,汉武帝称他为英雄。 在公元前119年,汉朝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第2次出使西域。那这次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阅读课文来了解一下。 2.合作交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不同、出使西域的影响。 a.学生阅读课文,并发表意见(张骞这次出使西域顺利多了,因为当时霍去病、卫青在漠北大败了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 b.老师补充说明:随着张骞2次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纷纷西行,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出现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荣局面,正如《汉书》中说的“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张骞开辟了一条道路,这就是——(丝绸之路)。 c.随着汉朝与西域各国间密切联系,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那汉朝为了管辖西域的事务,并且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那西汉政府当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设立西域都护。) 它的设立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这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交流张骞的优秀品质 以上就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及它的历史影响。那现在“张骞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历史人物? 他的哪些精神令你赞赏和学习?”(学生回答。) 确实,他的这些品质、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铭记。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也这样高度评价他。 (二)丝绸之路。 1.了解概况。 师: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丝绸之路的概况。 师:通过视频你获得什么信息?(了解“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并了解了它的基本走向。) 2 / 3 2.学习丝绸之路的路线,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 师:那假如你是汉朝的一位商人,你的商队从长安买到了丝绸要运到欧洲去,那你会途经哪些重要的地区呢?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一个“图走丝路运丝绸”的活动。 (学生分小组交流,然后请一个商人上台来说一说。) 师:演示“丝绸之路示意图”。 3.介绍西域,利用地图介绍西域的地理位置和情况。 师:请大家在图上找到两个地方:阳关、玉门关。那请你说说汉朝时,人们把哪些地区称为“西域”?(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广义说法。) 师:一说到玉门关、阳关,大家能想到什么诗句? 师:大家想一想,连温暖的春风都吹不过去,由此可见“西域”的环境怎样呀?(环境恶劣。)(老师补充“小国林立”、“匈奴威胁”。)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当时西域的大小政权都在西域都护的管辖之下,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三、课堂总结。 (一)知识整合。 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整合,总结丝绸之路的路线、开通、影响。 (二)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所学、所悟,为丝绸之路写一段宣传词,并展示交流,情感升华。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6fe3107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