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材李凭箜篌引

时间:2022-08-04 07:09: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凭箜篌引

诵读诗韵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

吴丝/蜀桐//高秋,空山/凝云//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冷光,二十三丝//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 梦入/神山//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读提示 1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间,李贺当时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噪一时。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2赏析点拨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味。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至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想象大胆超奇,出人意料。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第六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使得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以上六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结尾两句则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发浸湿,也不


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1理解性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想象来描写乐师的高超技巧以及音乐的震撼效果,只有两句例外,其中 ”一句点明了箜篌的构造以及演奏的时间,“ ”一句则交代了演奏师的名字、演奏地点以及乐器名称。

(2)使 ”这两句就通过比喻和想象正面对乐声进行了描写,把声音可视化,生动传神。

(3)《李凭箜篌引》中,“ ”一句描写出箜篌声音的多变,悲欢交融,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有形神兼备之妙。

(4) ”。

(5) ”。

(6)《李凭箜篌引》中,“ ”一句从侧面写出了乐声的感染力,与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7)《李凭箜篌引》中,“ ”一句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8)《李凭箜篌引》中,“ ”一句化用江娥和素女的典故从侧面写出了乐声的感染力,与苏轼《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诗人借助联想、想象、象征等手法,把抽象的箜篌声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C.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 D.纵观全篇,诗中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7886c7dbd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