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定量资料分析》 第十章阅读材料——理论、观察、统计之间的关系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理论、观察、统计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包含三个要素:理论、观察、统计。 科学理论关系到科学的逻辑方面。在基础原理的指导下,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对未知的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形成猜想,或称为科学假说。科学假说虽然是对事物本质联系的猜测性判断,但是它在逻辑结构和符合已知事实方面已经不存在问题。它与科学理论的不同,只是在于它所依据的原始前提能否成立。所以它只是对事物本质联系的一种可能的解释,而实际中经常存在着多种可能的解释。一种假说是否符合事实,或者各种假说中哪一种相对更好,仍然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加以确定或选择。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假说是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假说是理论形成的初级阶段,随着假说的预见性经受越来越多的考验,假说逐渐转化成理论。但是,假说和理论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科学史证明,许多为实践多次检验的经典理论仍然带有假说的成分,需要不断地发展、修正。提出假说除了需要充分掌握科学原理和已知事实外,还要有严谨的科学推理能力,而且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仍然存在只重理论和知识、疏于科学推理素质训练的倾向,然而这种素质并不是仅仅通过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具体技术方法所能提高的。因此,应该加强方法论普及,使研究人员对研究的逻辑、程序有充分的掌握。 现代科学研究的第二个要素是观察。观察是为研究取得客观实际材料的过程,它和研究方法直接联系。这里所说的观察是广义的观察,包括应用实验方法、调査方法、实地研究方法等。这些技术方法应该在方法论理论的指导下得到正确的应用。首先,研究目的要明确,所进行的研究到底是描述型、解释型,还是探测型,要十分清楚。其次,还要明确研究总体和分析单位。然后,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总体选择观察的方法。此外,选择观察方法还要受到对研究对象控制水平的限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当研究单位是家庭、组织、社区时,是很难采用要求控制水平极高的实验方法的。即使研究单位是个人,由于实验过程会对参加实验者产生很多副效应,实验结论也存在较强的内在无效性和外在无效性。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较少采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更多地依赖调査、实地研究方法。 第三个要素是统计。由于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统计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大大加强了。统计在研究中的作用,除了对于观察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外,还可以对多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然而,统计在方法论上取得的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可以把实际观察资料与理论假说的推论联系起来对假说进行检验。从这个角度来看,统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方法,它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的一种形式。 作为整个研究过程,三个要素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将它们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研究设计方案中加以实施,是推进对社会现象认识的最佳途径。如果将研究看作一个周期性循环上升的过程,这种研究方案的完成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期。然而,在实际中,很多研究并不构成完整的周期。由于对社会现象的知识太少,尚不可能形成一定的理论假说,就只能将研究目的放在探测或描述上。还有的时候,由于不具备时间、费用、人力等投入条件,不可能实施一个专门设计的观察,我们便不得不借助可以得到的其他统计数据。这种数据称为二手资料,应用二手资料进行的分析称为二手分析(secondary analysis)。尽管这些数据中也可能包含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但由于当初取得这些数据时仅服务于其他目的,所以数据的变量设置、测度水平不一定能够完全达到本次研究的要求,而研究人员又只能在这种条件下开展分析。这时,研究人员必须明确,数据资料方面的限制对分析结果构成了哪些可能的损害,是表现在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上,还是可靠性上。 所以,统计技术的应用绝不是孤立的事情,它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也需要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忽视这两个方面,便极易导致研究结论中的谬误。比如,经常可以见到错误理解和阐述统计结果的问题,即分析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这些结果的理解和解释却是错误的。 资料来源: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7-8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03f58435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