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华经典共成长 马鞍山第七中学 初二(12)班 吴云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这首李白的《静夜思》是我们从小便开始学习的经典古诗。 从前,父母就拿着古诗册,一些名著故事书在我们面前,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可当时的我们不过五六岁,对诗、名著也不过只是听听罢了,背背所听到的,却根本不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它所蕴含的道理,诗人所寄托的情感….. 渐渐地,慢慢长大了,上了小学,依旧是学习古诗、文章。这时,才真正理解了这首简短的、不过二十字的诗中,竟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曾同亲友出过一趟远门,那些日子,才明白,离开父母,离开家乡那种悲从中来的情绪。 世上最温暖的地方不过家,最爱我们之人不过父母。离父母远了,才明白什么是思念,离家乡远了,才明白什么是怀念。 伴随年龄的成长,我们所接触的中华经典也越来越多,同时,也不禁让人感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叹为观止的魅力! 步入中学,对中华经典的学习不但没有中断反而愈加深厚。无形间,中华经典已俨然成为我们成长的伴侣。陶渊明对世俗的厌恶、对自由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如同黑暗社会中燃起的星点光火;而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他高洁傲岸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操令人叹服,尽管身处劣势,却人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慕权贵;周敦颐的《爱莲说》则使我们明白了他既不同于陶渊明那样的消极避世,又不愿同世人那般追名逐利的人生态度,他要“留得清白在人间”。 中华经典就给我们的,或许是需要我们穷其一生去追求的。 它同一处宝藏,待人去探索、发掘;它似一觞美酒,如若细品,则回味无穷。 它伴我们成长,它是历史的缩影,它让过往曾经如一幅画卷,慢慢展开。 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坚持,什么是执念,什么是勇气。它让我们如置其中,让书中的一切历历在目。 慢慢的,眼前的黑色正楷汇成了一汪溪流,流在心际,荡气回肠。我与书中的人同喜同悲,看到书中人落泪,我也不禁被其所感染,与之一同落泪;望其笑,我也不禁心情大好。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动人的情节,哪一个不让人难以忘怀。 我畅游在中华经典中,流连忘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121046a8956bec0975e3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