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制看儒学 摘要:科举制兴起于儒学昌盛之时,废除于儒学示弱之际,可以说与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关键字:儒学 科举制 儒学自孔子起,历经2000多年,而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科举制受到了儒学极深刻的影响,自然,我们也可以从科举制来看看儒学 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开始以考试制度选拔人才,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裙带关系、家族渊源不再左右入仕之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各阶层流通,加快了社会的发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给了多少平民百姓出人头的的机会,皇族氏族垄断政治权利的局面不在,统治基础更为广大、合理、稳定,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更为巩固。而当时仍是处于两汉经学的影响之下。科举制的创立是为了打破地方门阀势力把持入仕之道的境况,强调“天子门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选才方式是经学之中“大一统中央集权制”以及“君权神授”的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士不容许任何势力参上一脚,更何况是直接影响朝政、影响集权的选官。其实中央企图控制选官并非自隋唐而起,汉朝之时便有所作为,只是未能寻得如科举制那样效果奇佳之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便开设太学,设立五经博士,又在地方开办学堂,派经师讲课,毕业优秀者可有机会为官。统治者深受“大一统中央集权制”以及“君权神授”的影响,极力寻求实现之法,科举制便是其中一法。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当时之时,儒学已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统治思想,再进过董仲舒及其之后之人的反复加工,儒学已失了春秋战国之时兼容并包的宽容,开始渐渐走上专制之路。 北宋时期制度不断完善,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并进一步加强了防止徇私的方法。从宋代开始,专门设立了监门官、巡铺官人场时进行搜查入场人文社科大类 11124240 高梦琳 后巡回监察,一旦发现应举人将书籍带入考场, 或传递文字, 请人代笔,立即严加处罚。其次制定了严密的试卷评定规则。第一、 宋代之后废除了唐代实行的朝廷大臣的“ 公荐” 和应举人向知贡举官投纳“公卷” 的制度。科举试卷成为评定成绩、决定取舍的唯一根据,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第二、实行封弥、誊录制度。试卷密封、编号,再交书吏誊录,对读无误,之后交予考官评阅。第三、分等考第, 多级评定。比如宋代省试,即实行点检官、参详官、知贡举官三级评定制度, 以便使试卷评定做到公平、公正。唐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使得传承千年的经学体系受到质疑,为了挽救儒学,儒家学子兼采佛道为己用,将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建立了一个完整而严谨的儒学体系。但是不得不说宋明理学的开创某种意上来说是儒学僵化的开始。或许这么说并不恰当但是很多时候思想体系化,规范化往往会导致僵化、死板,而某一些方面的愈发规范、严格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其背后文化的僵化的开始。宋朝考试制度的极高程度的规范是否是因为儒学的理学化、体系化,已无法定论,但若不是因为理学的严谨体系,想要规范考试制度,怕也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唐朝之时以诗赋帖经取士,而至宋朝之时则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达到通经致用。儒学至理学起,真真正正的奠定了其不可撼动的正统思想的地位。两宋时期,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之下,科举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学子尚在稚龄要记诵广博的文史知识, 而且要学习声韵、属对、文采等创作诗赋的格律与技巧, 更要熟悉“场屋之文”常用文体创作的基本状况和要求,同时,民间大量私塾开办,扩大了百姓的受教育范围,由此观之,宋明理学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物盈则亏,法久终弊。” 如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的那样:“科举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经过长久的运作之后,科举制完完全全成为了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一种工具,而且是几乎毫无益处的工具。随着科举制影响固深,官本位思想也愈重,越来愈多的人入仕求官,统治者也不断扩大科举招收的人数,从而导致冗官冗费,国家机器运作缓慢,官员不思进取,国家变得暮气成成,逐渐落后于世界。作为一种手段的科举制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歧途,八股取士,僵硬的规则,狭隘的内容限制,科举制的弊端愈发明显而危害巨大,其根本原因是儒学本身的腐化、禁锢、僵化。由于儒学“谬于一偏之见,而不能达观,拾五经之糟粕,拘八股为文章,而于天文、地理、算学、化学、重学„„置诸不论不议之列”,考试只限于经书的内容,只注重经义的解释,使得考生脱离实际而专注于那种空疏之学,知识面越来越窄,中国曾经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从某些方面而言也是因此而逐渐落后于世界。 人文社科大类 11124240 高梦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1e8dfac8d376eeaeaa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