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穹顶之下》看新闻媒体记者的职业道德观

时间:2023-01-14 09:28: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柴静的《穹顶之下》看新闻媒体记者的职业道德观

作者:李舒然

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11

要:新闻媒体记者的职业守则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进行系统性的编撰,虽然各国要求有所不同,但都要求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新闻媒体记者都必须要保证自己的报道不掺杂个人情感和个人观点。多年来,我国的新闻报道一直遵循这一原则,但是2015年,央视前主播柴静自费百万余元筹拍雾霾新闻的调查视频《穹顶之下》,仅一天的网络点击率就破千万次,引发了全民探讨的热潮,在这些声音中,有人为她的行为赞赏,也有人认为她违背了新闻媒体者的职业规范。

关键词:《穹顶之下》 新闻媒体记者 职业道德观

在一片大赞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批判者认为柴静自费作为个人进行新闻拍摄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她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充满了市场化的影子;而她以母亲的身份阐述了女儿的病情隐私,是否太过于煽情而失去了新闻媒体记者应该有的客观态度。作为新闻媒体记者,对于她报道的深度、专业度和反响度,应该看出哪些应该坚守的和改进的部分,这才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应该深思的话题,究竟记者是为新闻记录者的记者,还是为人的记者 一、从个人价值维度评价

热情讴歌正义与光明,无情揭露邪恶和黑暗,主持公道,坚持正义,不畏惧任何压力,时刻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曼德拉曾经说过: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当我们面对社会环境的危机时,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我们有权利保持沉默,但是我们没有权利去嘲笑和批判哪些用于出头的人。 雾霾这一现象在中国出现并引起公众关注是在2013年,但是人们并没有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果进行过多的担忧。我相信很多人真正关注雾霾的危害和产生环保意识是在柴静的《穹顶之下》,虽然这不算是一个新课题,但是在这个社会,很少有人愿意用一年的时间自费去关注一个环保课题,从《穹顶之下》我们可以看出柴静自身的担忧,可以感受到她的用心。从个人价值的角度来看,她认真去做一件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课题,是一种在民众普遍沉默状态下的有力发声,是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同时也展现了她做为一个新闻者的勇敢、坚持、关心民生的道德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她在社会舆论话语权的层面存在一定矫枉过正的表现,尽管在很多媒体看来,她的演讲依旧规范在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内,但仍然有一些冲击了新闻媒体记者的行为底线——过于代入自身情感。她脱离了新闻记录者的身份,而是作为一名母亲来进行演讲,但是在宣传中又是打着新闻记者自费拍摄的旗号,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很难不将这个行为看做一场自我炒作与宣传。虽然她勇于发声是事实,但雾霾相对来说也还是一个很安全的话题,她也极力控制自己的内容不沾染敏感内容,事实上并没有明显突破桎梏的内容。 二、从民众反响维度评价

中层民众在关心自己的生活水平之外,也愿意关注一些切身相关的民生大事,比如环保。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新闻报道中过于平淡和理性的内容无法激起群众阅读的欲望和感同身受的体验,没有产生情感共鸣就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由于传统的新闻中不能出现所谓理性或感性的号召或呼吁等情感表达,普通群众在阅读后也无法做出自己正确的理解和判断,不明白这一篇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穹顶之下》是从切身的角度出发,讲述了普通大众身边都出现的一些事情,很多人都通过这段视频了解到什么是雾霾,他的危害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雾霾。从群众反响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知识普及。职业新闻记者协会的职业伦理规范中说到:公众的启蒙是正义的先驱。说明新闻工作者的所坚持的正义就是进行公众的启蒙,是使普通群众能闻达时事,这一点正是柴静所做的。

但是她融入了过多主观情感的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隐约有着引导舆论方向的苗头,这也反映了传统新闻媒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好的新闻报道大多是质量较高的硬新闻,但说句实话,很多硬新闻非专业认识根本就看不懂,而大部分的普通群众根本就没有兴趣看完,也许这种报道是遵守了新闻记者的报道要求,但是却违背了让民众看懂、读懂新闻的本质。柴静也许在新闻的传播方面有些夸张,但不得不说,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在新大众传媒改革的情况下,对传统的规则束缚的一次反思。 三、从专业深度维度评价

原《焦点访谈》的主编庄永志评价柴静:这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将引发新一轮的、更广泛的从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调整再到公民个人作为的治霾行动。《穹顶之下》播出之后,凤凰网等各大新闻网站记者都认为她的内容其实很多都不是新鲜内容,在很早之前各大新闻报刊就曾经报道过,知识反响并不强烈。柴静也正是发现了这个问题,才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做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柴静是一位资深的新闻媒体人,她拥有优秀的新闻报道经验和敏锐的媒体感知度,她关注了民生利益和最先进的互联网媒体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柴静的报道中,依然有着很多偏驳和错误的观点理论。她从幼儿肿瘤引入环境污染,又说肺癌和雾霾,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确切的研究和数据证明;她说个人环保,去没有抓住实质,只说少开车。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媒体记者,除了基本的道德操守,还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和民众需求,做出突破和改革。 参考文献

[1] 潘飞.纵使世界不在了,新闻也还活着[J].出版广角,201505):117. [2] 唐琴. 《穹顶之下》:新闻专业主义实践个案研究[D].兰州大学,2016.

[3] 翁士洪.公共议程中网络参与的社会网络分析——以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事件的微博舆情传播为例[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701):20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39a73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