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时间:2022-10-11 01:55: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童话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书中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在咨询师苍鹭的引导下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这本书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在书中,可以学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进入书中,总能在蛤蟆先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也会如蛤蟆先生一样在咨询师苍鹭的引领下一步步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探讨人生的状态。

这本书很有代入感,书中的蛤蟆先生是你,是我,也是他,是那些每天为了生活努力打拼,真实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某个日子,我们有时会突然陷入爆发式的消极情绪:生活中郁郁寡欢,失去了快乐的能力;工作中自我评价降低,甚至陷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中。我们不断地询问别人“我该怎么办?”却很少问问自己“我怎么会成为现在的我?”荣格说:“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意思是从自我觉醒的一刻起,我们才真正叩开认识自己的心门。


近年来,“原生家庭”这个话题一直热度不减,特别是在“归罪论”甚嚣尘上的今天,“原生家庭”已然成为了失败人生的泄洪口。武志红老师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这样说:“你的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对于这种现象,《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这段话我特别认同:“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会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是的,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自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自己和解。与其抱怨父母种种行为、抱怨自己的不幸遭遇,不如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至少更理性地去看看自己的童年和父母的童年。因为“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所以,能帮助我们脱离所谓“原生家庭”影响的人是我们自己,也只有我们自己。

荣格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正如蛤蟆先生痛苦的蜕变之路,我们要想自我“救赎”,就要尽可能


地脱离学不到任何新东西的“儿童自我状态”使内心强大,不依赖于他人。但也不能处于让他人不快乐、挑剔、强势的“父母自我状态”,因为处在这种状态下,你就没办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依然会主宰着你。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敢于推翻旧我,才能进入“成人自我状态”这个状态下的我们能用理性而不是情绪来思考,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也就是说,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下,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才能完成自我“救赎”。

就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塔拉·韦斯特弗,她深受家庭的宗教信仰以及家人观念行为的影响,但她通过大学的学习,一点一滴深入地反思自己过去的环境、信仰和心理,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改变,最终摆脱了旧的身心桎梏,在教育和反思中解放了自己的心灵,在痛苦的涅槃中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可见,想要完成自我“救赎”,做自己的“摆渡人”,我们就要为自己负责,就要认识到我们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这样就会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79d21e9b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