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读:为古诗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间:2022-04-20 04:1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读:为古诗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必须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唐诗选读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学者温立三在谈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时说,文言文教学要完成一个转变,个转移,一个转变是要把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一个转移是要把立足点由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诵读上.而美读是诵读的进一步跨,价值与地位可窥一斑.

现在,教材与参考书均有朗读指导部分的编写.教材与参考书对文本节奏的划分,语调的变化,音韵的协调,情感的把握都作了详细的指导.而这些均暗含美读精要,并且美读还会弥补教材中过分注重技巧指导,忽视情气指导的缺失.

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令人忧虑:应考而教,肢解意境;为记而读,有声无情;为读而读,声情游离.以上三种情况在高中教学中最为突出,因为高考对古典诗文的检查,主要通过三大题:名句背诵,文言文阅读理解,诗歌鉴赏.完成这三道题背后需要的支撑性知识是名句的背诵量,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程度,文言句法知识和诗歌鉴赏的知识. 文言词汇,语法特点,文章或作者的文化背景,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能力,这四个梯度都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理论上讲,这四个知识点的落实可以使知识逐步巩固,能力逐步提升.但对知识进行人为割裂地考核,导致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对字词解释和相关的句法知识过分重视,文本也被这些考核知识拆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于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但是,学生连流畅地去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也没有,何来文言文的语言感觉 有感情地去朗读一篇古诗文的想法在老师与学生的头脑中已经逐渐淡忘.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美读” ,让学生在美读中静心品味文章,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势在必行。

“美读”的概念最早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有记载. 但广义的“美读 ”历史悠久。春秋时,孔子花很多时间教授弟子"诵诗三百,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孔子自己也善读《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赏.孔子堪称我国第一个著名的吟诵专家和吟诵教育,也就是说第一个美读专家和美读教育.到唐代,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到了宋,,,,兴起的词与曲更使吟诵得到丰富与发展.宋代的朱熹,元代的刘绩,明代的李东阳,唐顺之,钟惺等对吟诵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清代桐城派的"因声求气"更起了巨大的作用.桐城派学者把因声以求""作为领略"",""之美的重要方."因声求气"说是桐城派学者刘大櫆提出的,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即为言语的声音形态;""即为言语主体生命之情气,是主体的精神,在汉语中是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字眼.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文中说:“咬文嚼字应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又说“声音与意义本不能强分,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还比在习惯的联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教古典诗文,要歌而咏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古之于诗也,有诵有歌.诵可尽人而学,歌不可尽人而能.既然如此,那么,在古典诗文教学中提倡美读教学完全是必要的,也是科学. 美读是出声读的最高境界,不仅讲究声音语言技巧,讲究真挚的情感,更是重点突出了情感融入,是活化文本的生命之气,是一种艺术的审美境界.叶老在美读概念中提出的"以意逆志"是孟子的论说,指在了解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


状态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去推测作者所写文章的意义.美读,需要的是"人心"""的感应.""其实就是美读提倡的情感.美读不仅要求读者有真挚的情感,要求读者化身为作品的主人公,能最真实地还原作者及文本的情感,而且要求在用""之后,还须忘我,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自己就是作者,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人心""文心"化为一体.美读是用"人心"活化了"文心".杜甫的《登高》,心融入其中,身化为杜甫,没有了自我的存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就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读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心融入词中,化身为历经种种悲欢离合,入了"垂垂老矣"年华人,情怀能不触动吗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用轻松愉快的调子,展现那少年的青春欢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稍沉重而舒缓的语气,""""""三字要低沉,尤其是""字低沉中稍拖音,现中年的孤独凄凉;"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用缓慢的语气,每一个节奏均可多加停顿,声音要悲伤,凸显词人在遍尝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了江山易主的变故后的那份苍凉悲情.如果读的人能忘记自己,置身于词的意境中,那么,读来是感人肺腑的.

在古典诗文教学中提倡美读教学,一是美读教学符合古典诗文的文体学特质.古典诗文讲求声律,美读就在于通过对作品声音节奏的感受,文章内容的把握,章情气的领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读作品.二是美读教学符合古典诗文言情的特质.美读是艺术的审美历程,"悦耳悦目""悦心悦意"之境,"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之境.美读意味着美读者由文披情,同作者及文本展开了审美交往,在生命灵魂的互动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地步.总之,美读是 美读主体与文本世界在主体间性不断同化顺应交互作用下产生了一轮又一轮的视野期待和视界融合,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实现对世界,对人生存在方式的一种关照,一种自我生命意义的追寻和拷问. 美读教学讲究情感上的投入,利用多种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身心,读出古典诗文的情气和文气,这一点是非常切合古典诗文言情的特质的.

美读是个性化的,富有魅力的,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学生在读的时候,目光会迸发出激情,心灵会与作者一起遨游于飞扬的世界,会领悟出默读与分析时无法感受的情愫.美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性和能动性,在投入全部生命激情的朗读中,深入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气.美读在一定程度上是语文教学从"文本式""体验式"的发展,是从静态的"惟知型"向动态的"生命型"发展.美读是符合美学标准的,是读的最高境界.

美读教学尽情展现古典诗文的美感.美读是一种优化形式.教材对美的描述,学生对美的体验,教师对美的讲解,常常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因此要尊重审美感受的不同个性.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用什么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解放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通过直觉思维构成审美意象 用什么方法使学生经受某种情绪的刺激或感情的波动,获得难以言传的审美愉悦 美读可以感知情境,对语言文字快速领悟.美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与作者的感情相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创造性地展现出来,把自己带入课文的情景中去,接受感染和熏陶.美读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课文入于眼,出于,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做到"目治""口治""耳治""心治".美读能够披文入,神游其中,增进理解,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三分文章七分读"是有科学道理.美读可以训练思维的直觉性,使学生在美读语言文字时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洋溢着美:"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这体现的是自然之美;"寒蝉凄,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展现的是人情之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些展现的是波澜壮阔的壮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矣,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今晓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些无不体现了凄美.古诗文的文字排列组合和音节的和谐让人赏心悦目.美读古诗文,无疑会在学生的心灵种下美的种子.现在多数教师还是津津乐道于讲授专家的赏析,学生只有"听欣赏"的份儿,是到了改弦易辙的时候了.

美读教学让学生积累更多典雅的语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多少经典语言需要我们去传承.那些生动形象的典故故事,优美凝练的诗句,准确生动的词,精湛的句式结构,妥帖的修辞方法,总是在悄悄地丰富着学生的言语仓库,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刘勰说过"积学以储宝". 因为古典诗文是古代典雅的语言,是文,距离我们较远,没有一遍又一遍的美读,不可能达到"方见髓"的地步.通过美读体察文章的语情语境,揣摩遣词造句的技巧,领会表达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的方,等到动笔为文时,那些烂熟于心的东西才能流淌而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文天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这些体现人生最高境界的诗句就会融进学生的情感,再外化在学生的作文中.慢慢地,学生就会在美读的潜移默化下,不知不觉地感悟文理,有效地克服表达过程中写不出东西或言不达意的情况.明人王守仁曾叹曰:"口诵心唯,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理浃洽,聪明日开矣."

学习古典诗文,只有反复美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能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体验,占有古典诗文.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赤壁赋》《蜀道难》《雨霖铃》《滕王阁序》等等.这些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美读,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

选录到教材中的古诗文更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文天祥的"臣心一片指针,不指南方不肯休",岳飞的"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爱国情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恐美人之迟暮兮,来吾道夫先路"的忠君报国的热忱和追求理想的执著,《五人墓碑记》中"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历史使命感,《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孝之情,《孔雀东南飞》中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忠贞的爱情.人类高尚的情感都在古诗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全的道德伦理,使每个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只有美读,学生和老师才能真正用心去感受善的巨大力量,感其志向,动其情感,沐其道德,化其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94f3323968011ca30091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