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学院提醒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变迁导致传统节日被慢慢淡化

时间:2023-02-03 15:27: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人大经济学院提醒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

变迁导致传统节日被慢慢淡化

节日传统与文化记忆: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根 节日,不仅仅是某种仪式的重演和某些公众的集会,而且深深地镌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表征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认同。绵延至今的节日传统,是古老文化记忆、不朽文化精神的当代展示。

日前,中央文明办下发通知,指出2010年将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在全国继续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 即将到来的虎年春节,因与西方情人节“撞车”,也让“过传统春节,还是过洋节”的话题颇为引人关注。而在这个话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命题:我们的节日传统是否正在遗失,我们的文化记忆是否出现了断裂?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节日传统与文化记忆将走向何方?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

正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诗句所形象描述的一样,在节日活动中蕴涵着深刻的文化认同。就像每逢十月一日国庆节,注目鲜艳的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前升起时,我们总能燃起爱国激情、升腾起报效祖国的力量一样,每逢农历春节,何人不起故园情,强烈的家园之感总能油然而生。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不断延展、生息繁衍所不可替代的生存经验,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烙上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记。文化记忆更是一个人寻求“我是谁,我要往哪里去”的宝贵依据。同西方传统节日相比,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具有世俗性,更多地与人间的家庭伦理相联系。除尘沐浴、辞旧迎新、敬天祭祖、尊老爱幼、团圆祝福,都是“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为贵”等民族伦理和精神的反映,其所包纳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跟文化记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记忆的中断,就是民族意识的中断。中华民族有绵延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文化的延续。”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黄有光教授出生在马来西亚,他告诉记者:“在马来西亚,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民族,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会放假,但传统节日各族各自庆祝。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十五、中秋都是马来西亚华人的重要节日,都会隆重庆祝或纪念。一般来说,马来西亚人过西洋节日,只过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复活节等宗教节日。如果不是基督信徒,即使过这些节日互送礼物,也只是作为开心的日子,不是真正代表其中宗教的意味。”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则对记者表示,“作为中华民族的子民,看见红颜色,我们就想到喜庆;听到锣鼓声,我们就激昂振奋;中秋时节,举头望月,就会在内心里油然产生对亲人和故土的拳拳思念。这些情感是其他民族的人们所没有的。这些传统节日里包含着的我们群体的价值观,恰恰就是我们民族认同的标志。”

“传统节日是历经数百年上千年,一个民族不断积累、约定俗成的生活的高潮,终极价值观的载体,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一个民族精神的DNA,特别鲜明地表现在节日文化中,其他文化形式——戏剧、歌舞、年画、剪纸等也有这些特点,但不如节日文化这么

1 1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强烈、集中,它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具体表现’。”中国文联主席冯骥才也如此表示。

“汤圆热,花灯俏,庙会闹,又是一年元宵到。“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在采访中,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司马云杰还现场给记者背起了民谣和古诗,“如果你细细品味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就会觉得古人的日子竟然是如此和乐有趣,而这恰恰是民族集体文化记忆中的重要符号。”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曾指出,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已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传统节日所凝结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一脉相承、历久弥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

节日记忆或面临“失忆”

无疑,中国的节日传统异常丰富,构成了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宝库。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萧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道,“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民族的立身之本不仅仅是经济,到了一定的阶段,文化更是我们民族的精气神。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也是在为人类传承共享的文化财富,为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贡献。”

然而,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传统节日离我们越来越远。同时,圣诞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正逐渐形成社会的焦点,尤其成为年轻人关注的社会流行文化。冯骥才就曾表示了对节日文化淡漠的担忧:“我们虽是一个节日的大国,但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迈进,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的各种观念受到了较大冲击。快节奏、高强度、流水线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流程,极大地聚焦于个体的生存空间,个体的情感体验被无限放大,而与家庭、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各种联系则被渐渐忽略。在这种大的时代境遇中,作为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节日传统也不同程度地被忽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就对记者表示,“中国现在处于市场经济阶段,正在向工业化、工业文明转换,人们对节日的看法,人们的节日观念也会随之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仅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也在国际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随着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一些传统节日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不存在了,这样的节日慢慢地就会被淡化,至被忘记。” 与此同时,商业炒作的因素也不可小觑。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传播系主任马成龙就对记者表示,“今天是西方情人节,明天是七夕„„鲜花、餐饮价格都高于平时,不买又没面子。所以商业利益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如马成龙所言,“这些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称为‘传统’,更谈不上‘文化认同’”,但传统节日在市场上的失落、西方节日和西方文化话语在市场上的流行,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我们对民族传统的记忆。 刘魁立也对记者表示了这样的忧虑,“曾几何时,我们的传统节日好像被遗忘了,甚至有一段时间遭到贬斥。这期间外国文化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这些国家的强势经济使他们的文化也变得强势起来。强势的文化,会成为一种时尚,被许多

2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bc198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