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体悟情感的钥匙——朗读教学初探

时间:2022-11-24 01:10: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朗读:体悟情感的钥匙——朗读教学初探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朗读是我们与作家作品进行语言交流的最直接桥梁。但在如今的农村语文课堂上,已经很难寻觅到书声琅琅的场景,古人所提倡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的朗读教学法已经被冷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堂的课文字词句、主题、写作方法分析、练习巩固。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朗读是一把打开语言世界情感的钥匙,一线教师应摆正朗读在教学环节中的位置,努力营造一份浓郁的朗读气氛,让学生走进语言的大观园,体味到语言之妙、语言之美。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言;情感;美感;训练方法

语文乃口耳之学,老一辈教育家意在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重视朗读。南宋伟大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指出:读书须成诵”“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中国传统的学习特别重视朗读。这种方法历经千年到今天仍然被传承着,朗读教学确实是语文教学的法宝。那么,何谓朗读?朗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出语调,体悟出感情。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深深体会到无论是教授现代散文还是教授文言作品,作为传统语文教学法宝的朗读仍然是学生理解作品的第一道工序,是基础;也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纵观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无论是课前的提示或是课后的练习都有朗读的要求。例如高中第三册教材共六个单元,除去一个作文单元不计,第一诗经单元、第二唐诗宋词单元、第三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第五宋代散文单元、第六明清散文单元都要求熟读成诵,需要背诵的课文所占比例是80%

虽然朗读居于如此重要的位置,但通过对学校语文教师上课情况的调查和了解,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朗读都没有在农村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得到落实,现状令人担忧。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处于两广三县交界处,也处于客家方言和粤语方言的交汇区,普通话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因为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都是民办出身,没有深造的机会,长期以来也都是用方言进行生活和授课。学生也是如此,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习惯于用方言进行交流,有些学生甚至不能用普通话完整正确地朗读一篇课文,朗读过程中常常是误读、方言掺杂,实在是让人耳不忍闻

学生热衷于齐读,只追求声音大、洪亮的拖调子式的集体唱读,或是憋足一口气毫无停顿的读。不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精辟的名言警句,也不论是悱恻动人的故事还是简明有条理的说明文,学生朗读时都没有读出不同类型作品的感情、读不出语气的轻重缓急,分不出喜怒哀乐和感情的起伏变化,都是完成任务式的单调的读,没有领悟出作品内涵。

偏爱理科的学生晨读时常常是默对课本,根本不愿意张口或者嘤嘤嗡嗡,声如细纹。而不爱学语文的学生干脆在早晚读时做试卷。这类学生在课下时还声如洪钟,一旦上课时被教师点名抽查,他们总是读得结结巴巴、语流不畅,不是漏字就是任意添加,破坏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味。

本地教师由于长期用方言上课,对朗读也缺乏信心和正确的方法,只是把朗读作为课堂的点缀。当学生朗读课文时不是忙着板书就是思考下一个教学环节步骤,对学生的朗读情况不重视,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朗读作一番指导和评价了,朗


读只是被当作课堂教学环节的一个简单过渡。

一、农村学校的朗读教学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分析

首先,升学考试体制是导致师生双方漠视朗读的重要原因。语文常规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即使是高考考查名言名句名篇,也只是考查填词、填句默写而已,重在考查识记能力,完全没有这一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不是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优美的诗句篇章,而是为考试得分而死记硬背式地读。教师也只是强调字词的正确书写,对不良朗读习惯并不予以纠正,久而久之,朗读水平也只能在低水平徘徊。

其次,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分析语法、章法、思想内容,面面俱到,短短40分钟的课堂需要分析的内容繁多,哪里还容得下朗读?没有了朗读,没有了对语言直接的感受,品味语言、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的妙处,全都异化成了教师宣读教参的标准答案代替朗读。

再者,多媒体教学已进入农村中学课堂,诚然,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的效果,不仅大量使用图片、背景音乐,甚至还将教师的朗读乃至重点部分的讲解全都录入其中,上课时教师只是点击鼠标,学生看得是眼花缭乱,听得是疲惫不堪,既没有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没有了朗读的效果,学生不能接触语言、感受语言。

最后,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重视或者重视程度不够是根本原因。很多教师不重视练习普通话,只是在普通话等级考试时努力练习,过后就不予理睬,对自身存在的缺点视而不见。再加上教师自身音色不佳、吐字不清、没有朗读技巧方面的技能,更没有下一番苦功夫研究、提高朗读水平,这样的现状又期待农村学生的朗读有多高的水平呢?

因此,面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不足,我们作为奋战在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加强朗读教学研究,优化朗读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在语言的世界里畅游。

二、朗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下是笔者在朗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1.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用读去代替繁琐的课堂分析。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堂上引导学生忘情地读,让学生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真切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深层渗透,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任何分析讲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用心去诵读,品味那如诗如乐的语言,头脑中才会出现那曲曲折折的荷塘,出水很高的田田的叶子,零星点缀着的白花……进而领略荷塘优美如画的意境。

2.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感情。例如王维《山居秋暝》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歌,前一种要读得舒缓、空灵,后一种要读得高亢、沉稳,让学生从教师激情满怀的朗读中,思索、揣摩、体会文章的精神和蕴含的情感,产生一种读书的自觉性。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朗读,他们就会读得格外投入,真正对文章进行再创作性阅读。

3.在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指导学生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读出一个词在句中的感情到读出整篇文章的喜怒哀乐,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朗读时小小的进步,适时地进行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朗读


训练中的一个个困难。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规范朗读。朗读的方法也可灵活多样,如个别朗读、齐声读、分组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只要能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点燃他们想把书读好的欲望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在分析《守财奴》诱骗继承权一节时,笔者让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很快就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学生通过把握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中的动词对人物形象的爱憎情感油然而生,对课文的语言之美也深有体会。

总之,朗读是一把打开语言世界情感的钥匙,作为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只要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把朗读教学摆正位置,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思想情感、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用文学作品中的妙语佳句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尽享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吧!

参考文献:

[1]张德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学语文[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2]王荣生.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J].语文学习,2009(9).

作者简介:覃少平,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山口中学教师,中学语文一级,工作10年,有多篇论文获得省级二等奖。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山口中学 邮政编码:53612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2bd3dc4a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