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史大纲》书评 这本书是钱穆老先生写的,出自商务印书馆,钱穆老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趣,但是这些兴趣都被上高中的时候过历史会考给磨没了,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但是读了国史大纲以后,又重新对历史性的书有了好感,因为钱穆老先生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解析问题,他不会其他人一样照搬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个性在里面。钱穆老先生历来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通”。他可以说是学贯古今,从纵的方面看,自先秦到明清,他都可以写出质量一流的著作来;从横的方面看,经学、史学、文学、宗教诸多领域他都懂。这样一种知识背景再加上他锐利的眼光,就使得他讨论问题时总能纵横驰骋,总有一种大视野、大气魄。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很多人不能理性的对待国史,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很多时候教科书只是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多么的伟大,我们曾经受到的耻辱,但是并没有理智的看待我们的国史,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历史充满敬畏,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的落后的根源。 而《国史大纲》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其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整本书都突出了钱穆老先生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专制政权用八股文钳制人民思想,从此思想界再无出现大师的可能。明朝的历史表明,政治经济文化谁决定谁这个问题远不像结论表明的那样清晰。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由此可以看出先生的想法是十分独特的,他总是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给你讲述一段事情,一点历史。在《中国史学名著》上也是,老先生从来不就事论事,而是把关注的对象放在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中来加以考察,寥寥数语就把从先秦到唐初的学术分合概括了出来,充分显示出了驾驭大场面而不被细节淹没的大家气象。 在书中我还感觉到老先生胸中充满了真正的爱国热忱,据了解《国史大纲》是37年抗战时,钱穆先生恐怕一旦战争失败,中国会彻底消亡,于是抱着写最后一部中国人的历史资料的悲壮心情进行写作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他的高傲的民族主义情绪. 《国史大纲》整本书是一个感情的蕴含物,它传递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希望 。这本书是及其可贵的,因为很少会有人在写历史的时候,会与历史有那么深刻的共鸣,有那么深刻的感情。钱穆先生一直觉得读书不仅要看到书还要看到书后的“人”,但是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老先生不仅仅看到了书后的人“人”,还看到了“人”后面的社会。他是站到了一个社会的高度上去看历史,而并不仅仅是以历史去观历史。 看完这本书觉得自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想问题,不能一味的追随前人的思路,自己应该有新的想法,我读钱穆的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个性,而且十分的自信,这是我所缺少的,上了中国历史与文化也有很多感触,孙老师讲课也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个性,从来不会照搬,我希望自己以后要多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像您们一样的成功的人。 石雪飞 生命科学学院 109080011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405a315a8102d276a22f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