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的特点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在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作为“民意”的舆论具有高度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而在“沉默的螺旋”中,这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是舆论观, 舆论通常被称为“公众意见”或“公共意见”。概括来说,关于舆论有以下四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是政治哲学的观点,即把舆论看做是“公意”,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它和传统的舆论观有着相似的特点。卢梭的人民主权观,认为主权在民,这体现了这一特点。第二种是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第三种是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地把舆论看成个人意识的简单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成是“舆论”。就好比奥朗德在当选法国总统前,他和萨科齐的民意测验就是这种行为科学的观点。第四种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这种观点把舆论看成是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上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人们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作用。这就好比是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比如在公交车上不管你有多累,当你看到有老人或孩子上车时你就会让位,尽管你心里百般不情愿。这里社会公德就起了重大的作用。舆论的社会控制论在这里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在此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是“公开的意见”。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成为舆论就具有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该理论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是双重意义上的社会皮肤: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二是效果观,从传播的效果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意见”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而“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受条件制约的变量。而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则受两个条件的制约:一是有没有来自他人尤其是来自群体的支持,只要当场有一个支持者,趋同的概率就会大大的降低。二是个人对自己的见解或信念的确信程度。如果在地理课上那次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我对自己的答案有足够的确信度以及当场有人支持我的答案,我就不会改变自己的答案。那么也就不会发生趋同行为,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答案。“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具体来说,在有关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争议问题上,多数意见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在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问题上这种压力未必有效。同时,争议问题与自己是否有直接利害关系,也是人们决定对“多数意见”服从或抵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例如,在索马里,每个人都以当海盗为荣。并且当地政府支持海盗行为。而国际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反对索马里海盗。都在为索马里海盗而头痛不已。毕竟,索马里,在航线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也严重威胁到了世界各国的人民以及财产安全。因此,“多数意见”对索马里也社会压力,对索马里海盗更没社会压力。 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态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的状态。因此,传媒提示和强大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发生。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7b3dde581b6bd97e19ea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