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读后感—于高山之上窥得泉脉

时间:2022-08-15 03:17: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于高山之上窥得泉脉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陈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垠,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这段话出自一个于高山看得文脉的男人书中。 这个男人,叫余秋雨,这本书,叫《中国文脉》

这个男人,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国家,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它的文化经历了怎样的沉淀。

这本书,用一种特殊的形式,向我们总结了一个民族,一个包罗万象的民族,它的沉沦背后有着怎样的因果。

顺着那个男人的眼光,就着这本书的指引,我们于高山之上,窥得文脉。如同清泉,又如同瀑布,让人清凉,又让人清醒。因为这本书不仅写到了过去,它还写到了现在,甚至还有将来。不仅有着对过去的感叹,还有着对现在的期待,甚至有对将来的警示。

这本书用最通俗的语言,最普通的文体,写出了中国文人几千年来都绕不出的文脉,这股文脉,虽然体量不大,但重要,因为它包括了中国文化交替的因因果果。看了这本书,我也不自量力的想用散文的写法,来写一写我对这本书的感受,但首先,我们先来聊聊作者。 余秋雨先生可不简单啊!他是个浙江人,就在他的作品中有写到,他


的故乡,是个连不识字的人都对文化有着尊敬的地方,对他的熏陶可想而知。他是一位散文家,同时对文化又有无与伦比的感受力,作为一个理论家,他的文章充满逻辑的美感,而其散文大体没有拖累,并对其有了一定程度的文字加成,但最重要的却是他对文化的感受力,而也才是这种超群的感受力,让他体会到了文脉。 说完了作者,我们再来说一说书。

余秋雨先生虽然确定以散文作为文体,却选择了分题分篇来写这本书,我认为,写文章和写书是不同的,写文章可以一气呵成,而写书不然,写书需要琢磨,需要推敲,前后需要一致,如果一气呵成,用散文来写理论,就会显得空洞、俗套。这么一想,好像也就没什么虽然…….的关系在里面。可惜篇幅太大,难免会有一些失误,这个我们稍后再说。

在《中国文脉》的二十篇长文中,我最喜欢的是《魏晋绝响》《唐诗几男子》《陌生人》三篇。 《魏晋绝响》为我们描述了魏晋名士中两个第一等可爱的人,阮籍,嵇康。作者借助着史实,后加以想象,又凭借自身高超的文字功底,向我们介绍了那个时代最让人同情的事。而《唐诗几男子》,天哪,作者像要对我们开玩笑似的,一下子把中国文化中最意境的场景铺在我们面前,几个人,几件事,却可以从中窥见其人格,其浪漫,其叹息。又到了《陌生人》 一个场景让我们不禁驻足,流返,作者用自己独到的目光和出色的文笔,向我们描述了两个男人到底是怎样征服了大半个世界。

这几篇长文征服我的地方在于它们的故事性和场景性,作者喜欢用史


实和自己的想象相结合,同时搭配上身为散文家的文笔,其故事单独拿出,作为故事来读,也未尝不可,真是可谓句句都可以看的出功力,一个理论家,文化学者,加上一个散文家,竟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是有意思。其故事的逻辑性也无可挑剔,哪怕是散文,这依旧是一本关于文化史研究的书。本应平淡乏味,却有着出乎意料的精彩。 但作者终究是一位散文家,而非一位作家,自然无法将文章与书结合在一起,处理细节稍有欠缺,好在余秋雨先生说什么写什么,所以对整体的影响不大,只可惜前言要介绍的东西太多,感觉并不连贯,有些细节前文提到,后文却没有提到,使全文的阅读感觉变得糟糕,同时其部分观点还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影响读者的自我判断。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本好书。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只觉精神气爽,反复品味,越觉其深奥,而又不困难。仔细考虑就如同站在高山之上,看着一股清流,娟娟流动,知其始,而不知其止。

后记。本文写于深夜,一些本想表达、本想写出的感情无法流露,自觉是本文的败笔。我已有两三年未曾写过读书心得,突然有这么个事,我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用点评来表达我的思想。套路是自家套路,思想是小家思想,我已尽力去表达,奈何心中所想无法道尽,文笔亏佳,不是作家亦不是散文家的我,只能让人尽可能感受。 我只想写出对这本书的客观看法和喜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da44cb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db.html